調整原有結構
理想的供應鏈是一個以品牌為目標的均衡結構,它能夠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調節。由于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未能根據市場調節來設計供應鏈的結構,從而致使某些鏈段產能過大,節點之間的比例關系失衡,使區域產業扁平化。產業扁平化會導致惡性競爭。因此,調整供應鏈的結構是今后一段時間提升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競爭力的主要策略。
供應鏈的結構調整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參與。著眼點在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企業聯動。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從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的視野來看待,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注意本地區產業在供應鏈中的位置,以及與周邊地區經濟的聯動性和互補性。已經發展完善的產業集群也應盡快考慮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重新審視本地區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位置,主動應對市場變化。
筆者認為,目前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結構調整主要手段是產業多元化和延伸產業鏈的長度,如紹興縣以市場帶動產業,西樵鎮的流行面料產業多元化和產業向服裝延伸的轉型都是產業升級成功案例,最終用延長產業鏈破解產業扁平化的被動局面,繼續保持區域紡織服裝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打破牛鞭效應
紡織服裝供應鏈上每個環節都企圖讓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便是供應鏈的牛鞭效應。供應商的目標相互沖突或信息傳遞延誤和扭曲會導致整個供應鏈失衡,因此服裝供應鏈的上下游合作至關重要,涉及標準、信息、色彩等要素的管理和共享。
完善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綜合成本。中國紡織服裝供應鏈長期處于被整合的狀態,供應商之間完全是競爭關系,缺乏有效溝通,具有明確的牛鞭效應。為此,打破牛鞭效應應該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今后的著眼點。政府應利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手段來破解牛鞭效應。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