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1日起,禁止銷售3級能效電機。””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2006年發布的強制性標準《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的實施,預示著節能電機未來將全面替代傳統低效電機,對于低效電機來說,這似乎意味著徹底的退出。
但事實上,我國現階段高效電機市場規模僅占全部市場的10%~15%,而且這些高效電機90% 用于出口;雖然對2011年7月1日以后生產銷售的電動機能效標準做出了強制性的標準,但已經投入使用的低效電機今后依然處于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約有1億臺工業電動機,2500萬臺壓縮機,3000萬臺風機和泵,2010年我國各類電動機總裝機容量約為12億千瓦,年耗電量約2.5萬億千瓦時(按照平均年運行2000小時計算),電機的用電量在全國的總用電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用電量約占工業用電量的66%,占全國總用電量的50%左右。
雖然我國電機產品種類繁多,但整體效率并不高,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熊華文介紹,目前我國電機系統運行效率總體偏低、能耗較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要低20%~30%。”
點評:
在推行節能減排的政策下,低效能電機正面臨著被淘汰出市場的危機,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這些小企業就不用生存了嗎?當然不是。他們必須意識到“國家電機高效再制造示范工程”所涉及的電機高效再制造,是采用無損、環保、無污染拆解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回收原電機的零部件,更換新的繞組、絕緣、軸承等部件,最終將低效舊電機改造成高效電機,是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有效途徑,既可從源頭杜絕舊電機再次流入二級市場,又可降低企業高效電機使用成本。
據有關人士調查發現,將存量低效電機再制造成高效電機意義重大。若替換1000萬千瓦在用普通效率電機并再制造成高效電機,可實現年節電37億千瓦時(占工業總用電量的4.7%左右),循環利用鑄鐵件5.5萬噸、硅鋼片6.1萬噸。如此巨量的再用低效電機不進行替代改造,2020年前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目標將存在巨大的缺口。近年來,電機系統節能工程作為國家節能中長期規劃、“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更新改造電機的基礎上,以變頻調速為主的提高運行效率的節能方式被業界廣泛認同。
如何有效的推動電機的節能工作?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助理張新建議,建立一個部門牽頭、多家單位參與的機制,把單個和分散的系統進行整合,在電機領域實行合同能源管理,運用市場機制推動低效電機的變頻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