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反復延遲通車而爭議不斷的哈大高速鐵路,10月8日起開始全線試運行,并預計今年底正式載客通車運營。作為世界上第一條在高寒地區建設的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哈大高鐵從2007年開工至今,一直備受關注。
事實上,作為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大高鐵2010年就已經全線鋪通,縱貫東北三省,經沈陽、長春,北至哈爾濱,采用雙線電氣化鐵路運行,全長約904公里。從2011年開始,就頻頻傳出哈大高鐵即將開通,卻又頻頻遭遇延遲的消息。
點 評:
據有關媒體報道稱,雖然我國已經掌握了在北緯45度嚴寒地區(最低溫度可達-40°C地區)鋪設無砟鐵路的技術,但在哈大高鐵完成軌道鋪設工作后的一年多時間里,觀測到部分路段路基隨天氣變化,出現了超標準的凍脹變化,而路基凍脹的原因,則或是因為期間成本遭受壓縮,導致設計、建設執行不到位。
哈大高鐵概算總投資923億元,據公開資料顯示,由鐵道部和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共同投資建設。就具體項目出資比例而言,沈陽鐵路局占到了77.73%。對于此前頻頻延遲開通的原因,以及此前媒體報道提及的成本壓縮,截至昨日記者發稿,也并無官方給出解釋。
同時,據了解,哈大高鐵運行的CRH380B型高寒動車組由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制造,設計時速350公里。但受全線“降速”影響,哈大全程904公里運行時間仍需3個多小時,開通速度每小時200公里以上,300公里以內。
值得注意的是,CRH380B作為國內惟一能從海南島南北貫穿直抵冰城哈爾濱的高速動車組,能在﹣40℃--﹢40℃的環境中運行,而高寒動車組面臨的最大難題并非臨近零下40度的極限低溫環境,而是暖濕氣流交換之際產生的“冷凝水陷阱”。“歐洲之星”屢屢發生的“凍僵”故障大多就源于這一原因。
“特別是列車在零下10度到零上10度之間的暖濕氣流交換運營時,除了車體下部的細小冰塊會融化外,車體設備以及管路之間還會產生冷凝水。冷凝水的產生則可能導致電氣原件發生短路或損壞,影響列車運行。這對高度智能化的高速動車組來說,影響更為顯著。”中國北車相關技術人員昨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過,中國北車表示,CRH380B型高寒動車組的研制上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設備,已經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北車同時強調稱,CRH380B型動車組整車完工后,除了在線路上進行各項性能的型式試驗,還于隆冬時段在長吉線進行了低溫運行采暖試驗,在齊齊哈爾低溫試驗站完成了低至零下40度的環境中靜止低溫采暖試驗。哈大高鐵開通所需的鋼軌打磨車、高速綜合檢測車也均來自中國北車。
此外,中國北車相關人士昨日同時表示,此番為哈大高鐵特制40列高寒動車組將交付完畢,由此可產生80億元的銷售收入。此前,在今年半年報中,因延遲交付這40列高寒動車組,中國北車最大營業收入“動車組”相比中國南車,曾經出現落后43億元的懸殊尷尬。
業內評論稱,哈大高鐵的開通,快速連接3個省會城市、1個計劃單列市(大連)和6個地級市,不僅能大幅提升東北地區的客運通暢程度,還將巨量釋放哈大既有貨運能力,增大東北地區出海大通道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