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三一集團的裁員事件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以此種方式進行人員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涉嫌違法。而對于三年前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wěn)根做出的“寧可高管降薪也不讓員工減薪、裁員”的承諾,如今也成了市場質疑的對象。但更重要的是,對于緩解三一重工現金流窘境的H股上市,似乎也不被市場人士看好。看來,面對比08年更嚴峻的市場環(huán)境,三一重工需要想出更加治本的方法才行。
經過三一集團一段時間的努力,“裁員門”事件似乎已經出現了轉機。7月7日,一名剛剛與三一重機簽署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的工程師表示,現在的心情很復雜,需要重新面試找工作了。據21世紀經濟報報道,當天下午,上海地區(qū)約有70多位同事做出了和他一樣的選擇——拿著1.5萬元賠償金離開三一。另外約20位工程師則同意留崗或轉崗。
而從三一裁員風波的背后,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整個行業(yè)和企業(yè)的不景氣。
從去年4月份開始,伴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不景氣,我國工程機械市場開始出現持續(xù)低迷現象,在此前,該行業(yè)曾呈現爆發(fā)式增長。
更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裁員是三一重工為此前的快速擴張埋單。但是,市場好時就瘋狂擴張,而市場不好時就先拿裁員應對的行事方式有些不負責之嫌。
還記得2009年初,面對席卷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機,三一集團曾以“董事長梁穩(wěn)根只領一元年薪、董事全體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對普通員工則承諾“不裁員、不減薪、不接受員工降薪申請”的姿態(tài),迎接挑戰(zhàn)。如今卻因“變相裁員”而引發(fā)市場持續(xù)關注,這似乎也可以說明此時的市場要比之前更加嚴峻。
在經濟放緩、整體行業(yè)低迷,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之時,三一重工為了實現自己的全年銷售盈利目標,采取了分期付款、按揭貸款或融資租賃等信用銷售模式來拉攏客戶,當然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當然能夠以此提高自身競爭力,吸引大批客戶,實現利潤快速增長。但是,一旦市場需求下降,行情不好,還款風險必然增大,而這些風險最后只能由設備生產商和銀行來承擔。
外部經濟寒冬之時,機械行業(yè)下滑這些客觀因素可以作為導致三一的過度銷售,進而資金緊張而導致裁員的最好的理由,不過企業(yè)要想在這經濟寒冬之時通過裁員,也不過是一時自保。一個企業(yè)的成功,離不開企業(yè)員工的成功。只有通過企業(yè)員工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加強企業(yè)核心競爭力才是在寒冬之時企業(yè)自救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