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9日,以“智”造引領,“數”享未來的中國數字化產業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中自網作為論壇特邀媒體,在現場帶來第一手報道。
華為馮文斌:計劃用3~5年時間實現數字化華為
“全面云化是華為變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計劃用3到5年時間實現數字化華為”。在29號下午的論壇開場,華為云廣東業務部總經理馮文斌透露了華為在數字化領域的關鍵計劃。在對內業務方面,華為計劃實現各業務領域的云化、數字化,打通各領域的信息斷點,以達到領先于行業的運營效率。在對外業務方面,通過與客戶交易過程數字化,實現客戶、消費者、合作伙伴、供應商、員工等5類客戶ROADS體現和客戶滿意度。

早為業內耳熟能詳的是華為“七朵云”。華為依托全球數據中心和IaaS服務打造研發“七朵云“。目前,華為在全球有15個研發中心,1500個實驗室,80000研發人員。“代碼上云”將奠定華為研發全面云化的基礎。“智造云”是支撐華為全球制造運營與指揮的決策系統。
經過20多年持續的業務變革,華為已經初步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端到端的3個核心業務流的拉通,為實現智能制造打下堅實基礎。
華為認為,實現工業4.0最大的挑戰在于人工智能的概念落地。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的智能工廠已經有10個年頭了,成為了互聯感知、可視化運營的智能工廠,但是現在仍然需要保證系統的實時更新,并不是完全的“無人工廠”。
所以,智慧工廠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地保證產品質量,更需要更好地服務于柔性化制造。
“機器換人,把設備數據轉換為產品數據,這是值得解決的問題。”華為在數字化、智能化進程中,質量與價值并行。
思科凌軍:“SCALE”是工業互聯網產業化的必要條件
“物聯網平臺、邊緣計算、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是工業新時代的主流概念,思科一直在專業且擅長的領域配合制造型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2003年開始,思科開始研究工業以太網,在2008年聯合美國羅克韋爾發布融合的廠紀以太網,2013年隨著數字化的流行,思科突出了互聯工廠的架構。到了2018年,思科提出了云霧一體化的工業互聯網架構。
思科認為,“安全、自主、敏捷、實時、效率,是工業互聯網產業化的必要條件。”
因為,現在的消費互聯網架構難以適配工業要求,缺少邊緣計算,難以打通霧節點的數據服務與云端的配合。而“云落智慧,霧起智能”云霧一體互聯網架構,通過專注于物聯網數據傳送的霧加載平臺,實現分布式數據本地存儲與分析,加速實時決策。
思科的云霧一體化互聯網架構已在不同應用場景有成功案例。煉廠、電力行業、智慧城市等等。同時,思科的智能港口案例,通過數字化雙胞胎,有效監控港口的水文、氣候等條件,實現船舶的智能制造。讓人耳目一新的是,智能制造的終極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無人船。
聯想肖木坤:工業化聯網需要合作,更需要生態構建
針對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解讀,聯想認為中國是世界智造中心,隨著許多高精尖的ICT人才的介入,在2020年工業互聯網會有一個爆發。
論壇上,肖木坤從應用層、平臺層、網絡層等角度具體闡釋了聯想商用智造行業解決方案生態全景圖。
其中,應用層覆蓋了金融、教育、零售、制造、交通、醫療等六大領域。在平臺層方面,聯想同樣采用的是商用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管理平臺負責“物”的接入,提供網關與傳感器的安全認證、參數配置、資深調度、狀態管理,以及事件報警。
然后,大數據計算與物聯網分析平臺負責海量數據的匯聚存儲與分析,可進行基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智能分析。
在具體的案例分享中,一些新興又有趣的解決方案平臺值得關注。如智慧農業方面,聯想分享了牛聯網養殖解決方案。智慧交通的車聯網解決方案,聯想主要與互聯網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合作,提供特色的套餐方案+MNO平臺+大數據運營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換電站通信,以及服務車輛管理。
萬可陳崗:萬可電源產品可以實現實時通訊
萬可的電子產品主要涉及接口模塊產品與自動化產品。其中,接口模塊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電力電子行業。陳崗介紹,萬可的模塊接口產品主要包括繼電器、光耦、電力檢測產品。關于開關電源與系統模塊除了有常規的功能之外,電源產品之間還可以實現實時通訊,可以準確讀取到產品的功耗、狀態等使用信息。
萬可的自動化產品,致力于移動客戶端控制產品。在軟件控制方面,可編程現場總線控制器是關鍵。傳播船舶行業是萬可自動化產品應用成功案例之一。
此外,萬可基于微軟架構的萬可云平臺,通過MQTT協議可以將各種信息傳輸到各種云,而且傳輸的方法是一鍵到達,實時性極高。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