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工業自動化在制造業領域發展了三十年之后遇到了數字化,那它們的共同存在并發展的焦點是什么呢?是大數據,即數據的管理與應用。不論是行業的縱向深耕還是橫向開拓模塊化應用,不論是工業軟件管理還是云端服務分析,最終都是從大數據入手,去洞察制造的內在數字化。不可否認的是,諸如GE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Predix、西門子開放式云平臺MindSphere以及施耐德電氣基于工業物聯網的EcoStruxureTM架構等都正在著手開始建立一個囊括了制造業上下游客戶與用戶的數字化生態圈。這些具有先見之明并著手于當下的工業自動化巨頭,核心目的一致,競爭著力點卻又各具千秋。在2017年的上海工博會上,我們有幸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工業事業部副總裁、OEM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先生交流,討教關于施耐德電氣數字化生態圈建立的基礎、目標以及技術與市場特征。
賦能制造業,建立共享數字化生態圈
伊始,龐邢健與我們分享了他去拜訪客戶所討論到的一個快消品客戶焦慮的問題:當前基于互聯網的電商平臺通過結合用戶的技術需求與品牌故事包裝,依靠互聯網平臺去推廣,使得一個新品牌可以在兩三年之內將營業額從零做到億級。而相較于走傳統渠道的制造商來說,這種市場沖擊是巨大的。如何破解客戶難題?“前者的成功正是基于C2M,即從消費者到制造商的這種業務模式,而后者想要成功必然對此有著更大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是當一個用戶的定制化成為了一個用戶群體的定制化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數字化的手段將市場與制造商聯系在一起。”龐邢健表示:“數字化的應用可使得制造商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靈活應變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以數字化引領整個工業潮流。”
以EcoStruxure平臺為企業賦能
在C2M越來越具有緊迫市場需求的時候,數字化變革的重點在于將用戶市場、供應鏈及企業內部形成通路,實現端到端的互聯,以靈活實時應對市場需求。而這一切的實現,在施耐德電氣的解決方案里都將基于工業物聯網的EcoStruxure架構,從底層互聯互通的產品到邊緣控制,再到上層的應用、分析與服務,從而為制造業賦能,實現更高的生產率,更安全的生產,創造更高的價值。
從行業拓展來說,施耐德電氣縱向深耕自動化、數字化多年,推出的一系列涉及到離散制造、過程制造以及混合型制造項目的解決方案,都是施耐德電氣基于自己在縱向行業的技術、能力與合作伙伴針對具體行業而共同打造的行業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對眾多行業解決方案的總結、提煉,將行業具有共性的知識形成EcoStruxure第三層應用APP模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進行微型二次開發,即可在此平臺上根據需求搭載施耐德電氣機器顧問等云服務進行數字化制造。
當然,在數字化的應用中更大的挑戰來自于行業橫向的拓展,這正在成為連接客戶、終端用戶以及配套企業的關鍵所在。這也正是施耐德電氣建立數字化生態圈的重要意義所在:以EcoStruxure為平臺,吸引更多的各方面合作伙伴在同一個平臺各自發揮行業優勢,提供行業數據分析經驗,在第三層的應用、分析與服務上分享、實現自己的數字化見解。“在數字化生態系統中,一個企業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必然需要各方客戶與用戶的深度參與,所以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系統集成商、用戶企業等共同參與到生態系統建設領域中。”龐邢健表示:“我們不可能做到比客戶更懂他的行業,但我們必須要具備不同行業的拓展能力來匹配客戶需求,所以施耐德電氣在積蓄能力的同時,也希望從軟件到整個智能制造的規劃、執行和服務來提升客戶的數字化制造能力。這就是我們現在提出來構建智能制造生態系統的想法。”
談到目前數字化生態圈重點開拓的行業領域時,龐邢健表示:“我們重點的行業包括諸如物流、電子、包裝、食品飲料等涉及民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這些行業求新、求變、迭代速度非常快,是我們的重點關注,但不是意味著其他行業不重要。”
構建去中心化開放平臺
EcoStruxure是一個標準的架構,針對工業、樓宇、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四大終端市場以及樓宇、配電、信息技術、機器、工廠、電網六大專業領域的架構完全統一,而施耐德電氣的軟硬件產品、解決方案及服務全面貫穿其中,上下游廠商、合作伙伴與應用開發者也基于該架構平臺而連接起來。“EcoStruxure是一個開放性的架構,它的開放性在于沒有搞封閉性的技術體系,所有從底層的技術到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的平臺,對行業合作伙伴和用戶都是全面開放的。閉門造車式的做法,無疑會阻礙自己與客戶行業能力解決方案上的提升。”龐邢健補充道:“施耐德電氣系統集成商可以基于此架構分別在針對的六大領域各自發展創新自己的應用,特別是希望他們在第三層上面做數據的分析與服務。”極大的開放性是數字化平臺與生態圈打造的首要條件,在此,龐邢健與我們分享了施耐德電氣數字化生態圈建設的開放性:
一是在生態圈會員的參與方面:第一是參與企業有行業解決方案專業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經過施耐德電氣的評估、培訓與驗證,才會開放給他平臺二次開發的權利;另外一個前提是施耐德電氣對會員身份和意愿不作排它性,一個會員可以是多個品牌平臺的會員。
二是EcoStruxure三層架構的開放性,用戶可以不依靠于施耐德電氣的硬件產品進行系統集成,也可以由施耐德電氣幫助進行集成,然后在邊緣控制與應用、分析與服務層進行數據流的打通。龐邢健表示:“我們希望用戶以施耐德電氣互聯互通的硬件產品為主,但是EcoStruxure在互聯互通性上不排他,采用國際最開放的通信協議,并且邊緣控制有良好的兼容性。未來我們希望施耐德電氣EcoStruxure架構理念能夠被廣泛接受和認可,以良好的開放性將數字化生態建設好。”
三是基于EcoStruxure平臺的施耐德電氣倡導的數字化生態圈重在將產、學、研領域的,包括制造企業、用戶企業、配套企業、系統集成商等端到端的元素集聚起來,共同在這個平臺上利用施耐德電氣所提供的平臺、工具進行二次的創新、開發與應用。“在這個生態圈里,施耐德電氣的定位不是一個操控者或是核心,而是一個為行業去賦能的貢獻者。”龐邢健對此的看法是:“在這個生態圈的每一位都是參與者、建設者與賦能者。”
在自動化硬件競爭時代里,很多廠商都在通過產品的封閉性進行市場圈地,而今天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里,各大品牌都在強調誰的系統平臺更加開放、兼容性更好,這成為了當前評定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的標準之一。正如龐邢健所言:當你變得越來越封閉,你的數據越來越多地沉淀在企業內部,不能被挖掘出來有效利用,這時的數據不再是一個有效的資產。當我們有了這個開放性的理念,也有了數字化的手段,并結合平臺提供的能力,我相信這個企業將會處于變革當中的一個持續上升期。
著手人才培養,校企共建“魯班計劃”
在2017上海工博會施耐德電氣的展臺現場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參觀團體,這便是施耐德電氣邀請的十幾所高校的學生與老師,同時這也是施耐德電氣數字化生態圈建設中“魯班計劃”人才培養領域的“教育聯盟”的亮相。“數字化企業的建立最終有賴于數字化人才,而當前企業最缺乏的就是數字化人才。”龐邢健表示:“‘魯班計劃’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培養更多專業的數字化人才。”
據介紹,施耐德電氣與一些合作高校成立培訓中心,即數字化培訓中心。針對于當前高校自動化教學知識落后的問題,施耐德電氣會將一些比較先進的自動化知識和當前在數字化領域實施落地的項目做成一些課程,納入到高校教學計劃中。另外,這些培訓中心也將會作為施耐德電氣為數字化生態圈會員企業及客戶提供業務培訓的載體。同時隨著互聯網教學思維,也會推出一些在線課程,幫助學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在高校培訓中心通過實訓操作,更加牢靠地掌握數字化技術。
由施耐德電氣來主導的數字化培訓中心,其實我們更加關心的還是內容設置與教學問題。對此,龐邢健也作了詳細的介紹:一是數字化培訓中心不僅將置于高校內,施耐德電氣還會對高校老師作深入的培訓,提升師資力量。二是在內容方面,施耐德電氣整合各老師、客戶工程師、施耐德電氣工程師等提出的知識點與講解材料進行認證,通過認證后的知識將做成教材或是視頻課程作為培訓內容。三是在實驗課程方面,施耐德電氣提供實驗手冊與教材,同時也歡迎一些有項目的教師帶入實驗室與學生共分享并協助完成,共同提升能力。四是在教學方式方面,除了互聯網在線教學實踐之外,培訓中心也將迎來一些工控界網紅專家、行業技術專家、名師名導,通過面授、在線、錄視頻、做直播等多種靈活新穎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技工以及各級工程師的理論與實操水平,扎實提升全行業的數字化制造能力。
“隨著教育聯盟的逐步落地,我們也會將一些進入實踐階段的項目部署在若干高校培訓中心,促進數字化教育落在實處。”龐邢健進一步表示:“‘魯班計劃’類似于一個廠商與工科院校的聯盟,我們構建數字化生態系統首先要從人才培養著手,有效打通傳統教育與現代數字化制造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關鍵問題,實現施耐德電氣為企業賦能,為企業一線員工賦能的價值所在。”
數字化生態圈的建設,看似是當前每一個對于未來制造市場具有野心與雄心的廠商的選擇,但是這需要一個強大的技術平臺與龐大的軟硬件產品技術為支撐,施耐德電氣有這樣的實力可以做到,但是這一選擇也任重而道遠,希望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正如龐邢健信心滿懷所言:“施耐德電氣未來希望把行業應用與數字化做高度整合,這其中,不只有施耐德電氣,還有更多的用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行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客戶的智能化、數字化能力。我相信施耐德電氣未來將持續提升在數字化業務上的市場份額,最終實現施耐德電氣與國內用戶在數字化方面更大的價值!”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