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產學研“聯姻”以來,中山4年累計“誕生”產學研合作項目3580項,開發新產品2700多件,累計新增產值1100多億元,實現利稅350多億元,申請專利5000多件,為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近2萬人。
產學研項目年均增長80%
產學研合作中,能否建立政府、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員以及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事關高校院所的創新資源與中山科技創新能否有效結合。中山的做法是建立“點-線-面”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即以科技特派員入駐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為點,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高校組建創新聯盟為線,以區域積聚高校院所創新資源開展綜合創新為面。
通過“點線面”的協同創新機制,中山市圍繞集聚資源、搭建平臺、轉化成果、培育新興產業、升級傳統產業、構建創新體系等工作,與高校院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產學研合作。如今,產學研結合建設項目實施4年,共有來自全國86所高校院所的2700多名專家與中山市“聯姻”成功,而企業組織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總計3580項,年均增長80%以上,開發新產品2700多件,累計“誕生”新增產值1100多億。
其中,2011年新增產值比2006年增長22.5倍,實現利稅350多億元,申請專利5000多件,為企業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近2萬人,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3家、各類產學研示范基地30余家。
中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省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市項目的成功實施,探索出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山特色的產學研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在驗收中,不少專家也指出,中山市的產學研合作走出了一條突破自主創新資源不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80%科技經費投向產學研企業
在企業、高校和政府間的產學研合作中,如何協調其中的利益,分擔其中的風險?
中山市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機制,協調平衡其中的分享機制。為此,還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的“產學研結合協調領導小組”,并制定了《中山市產學研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
80%以上的科技經費投向產學研結合企業,80%以上的科技計劃項目由產學研結合企業承擔。隨后,在產學研工作規劃制定、組織保障、財政投入和政策體系建設、市鎮企三級聯動等方面,中山均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實踐。
2008年,為了激勵產學研合作,中山率先在地市級科學技術獎中設立產學研合作獎,每年獎勵產學研成效顯著的高校、鎮區、企業,樹典型、推經驗,引導和鼓勵本地區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截至目前,中山已與國內56所高校、30家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其中與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等10家高校簽署了市校全面合作協議。
另外,中山還投入近6億元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了一批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記者了解到,以中山裝備業工業研究院為依托的“1+4”市校共建科技創新平臺、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分支機構、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院士工作站,13個省級產學研示范基地、3家產學研創新聯盟等等合作平臺都建立了起來。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