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副巡視員魯俊嶺在國家能源局的發布會上稱,今年1至4月,火電項目建設放緩,完成投資208億元,同比下降29.3%。在投資規模上,五大電力公司用于火電的投資不到2006年的一半。
此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共計有500余個發電項目通過核準,其中絕大部分為風電項目,部分為水電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歐盟和美國是全球主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地,其中,中國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
投資規模擴大 技術水平提高
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副會長尤京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家確立優先發展水電、優化發展煤電、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積極推進新能源發電,適度發展天然氣集中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發電的原則,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去年獲得的清潔能源投資為455億美元,清潔能源發電容量達133GW(10億瓦),占全球總量的26%。而風電作為目前除水電外最成熟的清潔能源,發展迅速。去年中國的風能投資以290億美元居于全球首位,是緊隨其后的G20國家的3倍多。同時,太陽能的投資也增加到113億美元,安裝的容量達2.3GW。
除了風能和太陽能,水電行業也進入了業績釋放期。
在投資規模擴大的同時,中國清潔能源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據了解,中國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銷售額在去年已達570億歐元。按絕對價值計算,中國已超過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技術裝備制造國,滿足了全球超過25%的需求量。
能源結構不合理 利用效率低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的能源結構仍然不合理,利用率較低,能源供應問題令人擔憂。
在近日召開的“2012中美清潔能源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表示,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增長較快,去年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已超過美國。在龐大的人口壓力下,能源供給能否跟上需求成為隱憂。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指出,中國能源儲備的現實是煤炭儲量大、油氣資源相對不足,“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此外,利用效率較低也是我國能源發展的一大瓶頸。中國當下每萬美元GDP的能耗約為美國的2-3倍、德國的4-5倍、日本的8倍左右。
建設能源運輸體系勢在必行
針對問題,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提出,堅持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開發并舉,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低碳化,提高能源開發的利用效率是實現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白建華說,我國應當以電力為中心謀劃全國能源布局。這不僅是世界能源發展的大勢,也有助于加速中國能源結構的調整,推動清潔能源的高效開發與合理布局。
因此,能源運輸體系建設勢在必行。以風能為例,去年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促進風電發展白皮書》中明確,要加強跨區電網建設、構建“三華”電網,提高風電的運輸和消納能力。預計到2015年,我國風電消納規模將超過9000萬千瓦,到2020年將達到1.5億千瓦以上。
專家指出,在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和完善的同時,國家要制定配套法,給予企業稅收、財政和信貸支持,為企業積極利用清潔能源創造良好的條件。“未來十年,仍是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電力建設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范幼林表示,中國電力行業將加快轉變電力發展方式,促進綜合式能源和分布式能源開發,走出一條清潔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