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媒體頻頻爆出鐵道部資金緊缺,缺口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引起全社會反思中國鐵路運營體制是否存在合理性,于是乎,社會上出現強烈呼吁推進鐵路體制改革。
6月18日,《人民日報》19版刊發題為《鐵路引民資 須動“親兒子”》的文章,直指如今中國鐵路“負債高、很缺錢、急籌資”,投融資體制改革已刻不容緩。
上述文章出爐前一個月,5月18日,鐵道部對外公布《鐵道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等14條舉措。隨后,鐵道部又相繼公布了《關于鐵路工程項目進入地方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招投標工作的指導意見》、《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等改革配套措施。
不過,《鐵路引民資 須動“親兒子”》一文提到,“此次出臺的《意見》并非鐵路首次敞開融資大門,應該算是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延續,是一種量變。”該文同時指出,《意見》出臺已滿月,市場觀望的氣氛卻越加濃郁。
文章援引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家煤炭企業的經營管理部經理劉志剛的話說,“這次出臺的新政策,又壓根兒沒提車皮的事兒。運輸計劃、調度這種核心資源都攥在人家手里時,實質性的改革啥也沒有。投資鐵路真是要特別謹慎。”
“這次出臺的細則有些像中央給的時間緊迫而被迫交卷的感覺。這種‘婚姻’能不能持久美滿,恐怕投資者都會謹慎掂量一下。”曾試圖涉足鐵路卻屢屢碰壁的一位浙江投資商告訴《人民日報》記者。
“改革不觸及管理體制本質,就有權力尋租的空間,回報就無法合理。它既不愿意動‘親兒子’的利益,又怎么能讓大家甘心情愿地去投錢?”上述浙江投資商說。
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看來,鐵道部迄今推出的改革只是微調,鐵道部本身的改革最終可能要等到年底,“鐵道部改革涉及財政部、人民銀行等,是非常復雜和龐大的任務,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完成的。”
而在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羅仁堅看來,鐵路系統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革的目標是什么。比如,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鐵路系統,是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是想要借此推動鐵路更快發展,還是保證公平公正,或者是想要改善鐵路服務質量、安全程度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清楚的。”
改革成本難題
趙堅認為,當前關于鐵道部的改革之所以引發關注,其主要原因是,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
“從宏觀上說,鐵道部改革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要求,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政企分開。鐵路是國家的大動脈,而目前經濟發展中物流運輸成本比較高,原本應該由鐵路承擔的運輸任務現在不得不交由公路來完成。鐵路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改革必須進行。”趙堅說。
微觀方面,趙堅認為,鐵路自身目前有很多問題,包括壟斷的問題、發展的問題、效率的問題,最迫切的還有負債壓力,所以改革應該也是鐵路系統自身的訴求。
但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推進起來并不容易。據新世紀周刊此前報道,早在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上任前,學者和鐵道部官員在改革的原則上就形成了共識,即按照“政企分開、網運分離、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原則,逐步推進鐵路改革。
多年下來,改革并沒能取得太多進展。對此,趙堅認為,鐵路改革的難點最終會歸結到國家和鐵路關系上。
“目前政企分開之所以這么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鐵路目前的負債壓力很大,現在大約有2.5萬億元的負債,一旦政企分開,這些債務如果由鐵路企業承擔,那它是會有破產的風險的。而如果不進行改革,民營資本是幾乎無法進入鐵路的。此外,現在鐵路業承擔了一些公益性運輸,例如運輸三農物資以及一些學生票價打折等,一旦政企分開,企業就沒有義務需要承擔這樣的公益運輸任務。所以,政企分開的關鍵,是需要國家進行表態。”趙堅說。
羅仁堅認為,現在需要考慮成本的問題,這包括研究成本,同時改革過程本身也需要大量成本。“這些成本由誰承擔,改革由誰來推動,這些都是需要考慮清楚的問題。”
此外,鐵路改革還有另一層面的問題,就是打破壟斷,進行企業重組。趙堅認為,如果政企分開,成立了運輸公司,而全國只有一個總運輸公司,那么也沒太大區別。“所以,企業重組也是非常必要的環節。”
“我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決心,政企分開和打破壟斷是可以同時進行的。”趙堅說。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