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過程中,河北開灤集團領導班子不斷思考一個問題——職工能不能成為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主導者?經過探索和實踐,開灤集團明確了依靠群眾辦企業的思路——培養高技能職工隊伍,以職工的智慧引進、消化新技術,進而用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
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建立職工創新工作室被迅速提上日程。2010年7月,開灤集團制定下發了《開灤集團公司創建職工創新工作室方案》。“我們明確了職工創新工作室的標準,對基層單位為工作室提供固定活動場所和技術設備設施等做出了要求,并明確要求每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取得1項省市優秀創新成果、1項國家實用發明技術專利。”開灤集團工會經濟部部長王世平如是說。
從設施保障到機制建設,一項項舉措為職工創新工作室的“成長”和“發育”提供了足夠的“肥料”。1年多來,開灤集團大量“工人專家”集聚在創新工作室,開始攻克技術難關,開始在技術傳承上動腦筋。
林南倉礦業公司曾因提升、主運等瓶頸問題制約發展而傷透腦筋。“我們下定決心,自己動手進行自動化改造,讓企業躍上一個工藝先進、安全基礎雄厚的新臺階。”該公司副經理周連杰說。然而,周連杰當時心里卻打鼓:職工能勝任嗎?令人驚喜的是,在林南倉礦業公司為劉志國建起職工創新工作室并為這些“工人專家”提供培訓機會后,工作室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公司在工作室建起PLC模擬系統,對全公司機電技術人員進行強化培訓,一大批職工成為了技術改造的骨干。如今,該公司六大系統全部實現自動化,原煤產量大幅提高。記者走進劉志國創新工作室,劉志國的徒弟劉少輝指著一塊牌板說:“我們用1年時間就完成了9項技術創新成果,還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關。
現年51歲的工人技師王寶貴,現為開灤集團錢家營礦業公司開拓二區機電檢修工,是礦區出了名的技術大拿。在建立王寶貴創新工作室后,他取得了100多項技改創新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議290多條,綜合創效1300多萬元,斜巷絞車松車自動帶電聯鎖裝置、水幕與噴漿機電氣閉鎖2個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專利。
在創新工作室,王寶貴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工友,帶動全區職工學技術、提技能、搞技改。為了提高職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次遇到問題,王寶貴總是引導大家開動腦筋,分析事故原因,邊處理事故邊講解。幾年來,正式被王寶貴收為徒弟的就有十幾名職工,如今個個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崗位能手,現在已有5個徒弟被聘為工人技師。
范各莊礦業公司選煤廠的張樹軍是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他特別關心青年工人的健康成長,為他們的學習成才廣搭平臺,鋪平道路。截至目前,該工作室已有3項成果上報國家專利,有5項獲得了公司先鋒工程獎,在提高洗煤生產效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探索有了成果,付出有了回報,開灤集團已嘗到了職工成為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的主導者所帶來的甜頭。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