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恒鐵路、春成集團等企業投資鐵路的經歷相比,內蒙古伊泰集團看起來離成功更近。
資料顯示,伊泰集團旗下的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開始投資建設鐵路,現在控股準東鐵路、呼準鐵路和酸刺溝鐵路三條運煤專線,運營和在建總里程398公里。
伊泰投資鐵路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運輸能力。伊泰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煤炭埋在地底是無法掙錢的,只有經過開采、運輸并銷售出去,才能變成企業的利潤。”
此前,蒙西地區的煤炭企業需要用汽車運輸,送到大秦鐵路等運煤專線,然后運到沿海港口。但汽車運輸損耗大、成本高。據介紹,公路運費每噸煤每公里為0.6元,鐵路運費每噸煤每公里為0.15元,鐵路運費僅為公路的四分之一,所以伊泰開始謀求修建運煤支線,一端通到產煤區,一端與國家運煤鐵路干線接軌。伊泰股份的年報顯示,截止2006年,伊泰股份仍然擁有500多輛運煤卡車,但隨著鐵路運力的提升,伊泰正在減少煤炭的公路運輸。
前述伊泰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伊泰的鐵路系統是開放的,不但為伊泰,也為神華、滿世等企業運輸煤炭。雖然當初投資的時候是因為急需煤炭運力,并不看重運輸盈利,但通過伊泰的努力,這兩條鐵路均實現了盈利。根據伊泰股份年報,2011年伊泰準東鐵路公司實現凈利潤2.37 億元;伊泰呼準鐵路有限公司;實現凈利潤1.06億元。
伊泰股份的準東鐵路連接東勝煤田、準格爾煤田,經大準鐵路,連接到西煤東運大通道——大秦鐵路。準東鐵路現在為伊泰股份自己運營,在與國鐵合作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國鐵不能及時接車,導致從準東鐵路開來的運煤車輛,在大準線上無法被及時送走等問題,但隨著與國鐵的磨合及國鐵部門服務意識的提高,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伊泰股份看來,呼準鐵路是一個更為成功的項目。呼準鐵路在呼和浩特接入國鐵京包線,由呼和浩特鐵路局、伊泰股份、中國鐵建等企業共同出資建設,2006年11月建成運營。2008年,中國鐵建將其手中的股份轉讓給了伊泰股份,目前伊泰股份持有這條鐵路76.46%的股份。伊泰股份將這條鐵路委托給呼和浩特鐵路局運營管理。
前述伊泰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伊泰股份控股呼準鐵路后,將付給呼和浩特鐵路局的管理費用,與運量掛鉤,調動了這條線路運營人員的積極性,在加上2009年伊泰股份完成了這條鐵路的電氣化改造,使其運量從100多萬噸快速上升到了1000多萬噸。2011年,呼準鐵路累計發運煤炭達2345萬噸。
“鐵路局有專業的鐵路管理人員,他們的安全意識強,管理成本低,將鐵路托管,還可以解決鐵路局富裕人員就業的問題,是一項雙贏的舉措。”這位員工說。
不過,在投資鐵路的過程中,也曾經發生過讓伊泰感到頗為緊張的時刻。
本世紀初,內蒙古自治區提出打造“呼包鄂經濟圈”的計劃,鐵道部曾規劃建設“呼準鄂鐵路”,計劃用呼準鄂鐵路與集包第二雙線、包西鐵路共同構成環狀快速城際鐵路網,縮短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地的旅行時間,促進三地經濟一體化。
由于呼準鄂鐵路與伊泰擁有的準東和呼準鐵路線路基本重合,2009年,鐵道部前部長劉志軍到伊泰公司視察時,曾提出鐵道部要收購準東和呼準鐵路,但由于伊泰股份股東的強烈反對,這項一廂情愿的收購才沒有進行下去。
在前述伊泰的工作人員看來,準東、呼準都是貨運專線,不可能改造為每小時200公里的客運線路,鐵道部是看到這些線路運量上來了,逐步實現盈利,便想搶回這條線路的控制權。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