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視頻攝像頭、雷達傳感器,以及激光測距器來了解周圍的交通狀況,并通過一份詳盡的地圖(通過有人駕駛汽車采集的地圖)對前方的道路進行導航。

實際操作中,在無人汽車行駛過程中,車載電腦會從谷歌的數據中心下載相關的信息,本地則通過感應裝置——一個標準的GPS模塊,加上一枚安裝在車頂的激光測距儀陣列,以及車身兩側的雷達獲取信息,把它們和下載到的路線結合處理,決定當前的駕駛行為。安裝在車頂擾流板上的激光測距儀陣列,是整套感應系統的核心裝置。它可以生成最近50英尺內所有物體的三維圖像,并與上次手工駕駛的測量進行比較,從而能對移動中的物體作出正確的判斷,然后作出附加的指令輸入。激光測距儀獲取的數據與GPS數據會在車載電腦里匯總整合,并對汽車航跡進行實時修正,這樣能大大地提高線路精度,將導航系統的誤差縮小到厘米級。
雖然激光傳感器能區分出其他車輛、行人、自行車,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固定物體,而且不會發出肉眼可見的光線,但是它仍然需要雷達協助它探測遠處的高速移動物體。安裝在車前的攝像頭可以幫助系統觀測道路指示牌和交通燈,并把信息傳達給車載電腦進行處理作出相應的動作。
可以想象,這一整套系統的編程會有多么麻煩,比如換道的算法,沒有交通燈時的路口會車等等復雜駕駛動作。以后者為例,無人車會先靠右停下來,觀察對方行動,如果對方沒有動作,它就往前挪一點點,再看對方反應,如果還不動,那它才會開始轉向。
據谷歌介紹,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目前還得有至少兩人“護駕”。一方面,整條路線還是需要先人工駕駛走行一遍,將路況、障礙和行駛時的各種駕駛動作記錄下來。與此同時,試車員需要坐在駕駛位上以備在出現突發狀況時手控車輛,試車員隨時都可以通過踩下剎車,轉方向盤或者按下按鈕來轉換進入手動駕駛模式。內華達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前提是,確保總有人能夠在方向盤后進行控制,另外還有一人能夠觀察駕駛系統。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