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實際提出了四大制造:第一個是智能制造,第二個是綠色制造,第三個是服務性制造,第四個是優質制造。而其中再加上一個工業強基,這基本上就構成了中國制造最主要的因素。今天我主要講其中的兩個,就是智能制造和工業強基。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工智能現在又重新抬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就給中國制造業追趕德國、美國、日本等工業強國創造了難得機遇。如果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迫切需求相結合,就會給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提供一個很重要的手段。為了抓住機遇,所以提出,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這樣一個觀點。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是智能制造。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其根本動力在于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網絡化普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大數據爆發和集成式創新興起。
一是信息技術指數級的增長。
大家知道五十年前出現了一個摩爾定律,這個定律非常神奇,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它推動了信息行業的飛躍,不僅僅是芯片,還有芯片帶動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等。
第二是數字化網絡化的普及應用。
數字化和網絡化使得信息的獲取、使用、控制以及共享變得極其快速和廉價,產生出了真正的大數據,創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應用的范圍無所不及。
第三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
我記得1989年到日本訪問的時候,得到了一個消息,就是日本正在執行一個智能制造的國際的一個計劃,當時到東京大學了解以后,離實際應用還差得很遠。但是過了三十多年以后,今天來看,人工智能已經取得了高速的發展。
機器學習促成了無人駕駛、高效語言識別、精確網絡搜索及人類基因組織認知的大發展。就像無人駕駛汽車,現在都成為汽車制造廠正在努力的一個方向。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量的搞信息的巨頭們都投入到這個領域。
當然作為人工智能,最有標志性的事件就是谷歌的阿爾法狗,以4:1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實際上阿爾法狗按現在的說法,實際就是一個專家系統,深度學習和蒙特卡洛搜索技術學遍了域內高手的知識。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在五大領域加速商用化進程。語音識別、圖象識別、探索優化與數字營銷、智能駕駛、數據服務,特別是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制造結合,才能夠真正的形成智能制造。
所以,很多的工廠說我們推出了智能的產品,我正在建設智能的工廠、智能的車間,實際上都不是真的,因為真正的人工智能技術并沒有真正地融入其中。如果說數字化、網絡化是這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開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成為這次變革的高潮。人工智能將進入產業發展的拐點。
第四個是大數據的爆發式增長應用。
隨著傳感技術的發展,制造裝備本身的運轉狀態、其所生產的產品狀況、環境的參數、用戶使用情況、市場需求變化都能從四面八方傳到公共數據庫或企業私有數據庫,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使用,將對制造過程產生巨大影響。比如說現在的高鐵,一鐵車上有將近1000個傳感器,但這還遠遠不夠。還有工程機械上安裝傳感器,工程機械運行的狀況,無論在歐洲,還是非洲,都能實時地得到監控。
第五是集成式創新的興起。
隨著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和數字化網絡化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特別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深刻的與制造技術融合,一種全新的創新方法—集成式的創新應運而生。可能使用的技術并不是最新的創造,也不是原創的,但這些技術的組合就是革命性的變化。在這方面,蘋果的產品,特斯拉電動汽車都是集成式創新的成果。
(二)智能制造將使我國制造業發生革命性變化。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給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制造、互聯網將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最終將走向智能制造。
第一個是產品創新。
將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植入到產品中,使產品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變化,使產品向數控一代和智能一代發展。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比如智能的工程機械、家電等,當然,這些產品從現在來看,它只能是智能的一個初級階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的智能程度將進一步提高。
第二個是制造技術創新。
制造業網絡化智能化也是制造技術創新的共性使能技術,將數字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應用于產品設計和制造過程,使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制造發展,全面提升產品設計、制造和管理水平。
在制造過程當中,從它的設計,從制造,都使得整個生產過程大大縮短。更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他將引起產業模式的創新。第一是個性化的批量生產將會成為趨勢。第二電子商務的應用日益廣泛。
(三)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態勢
中國智能制造在中國制造2025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現在無論在長三角、珠三角,為了解決勞動力成本上升,為了提高質量,為了應對一些環境問題,招工難等等問題,機器換人,也就是說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正在蓬勃興起。不僅是沿海地區,中部地區也引起企業廣泛重視。
我們很多產品精雕細刻,做少量的不錯,但是一遇到大量生產,質量就出現了問題。這里邊其中人的因素很重要。由于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總會有一個打盹時間,這就可能造成質量問題。智能制造把一些關鍵的工序,用機器代替了人的重復勞動,可能使得質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目前,我們已經渡過了智能制造的培育期,正在進入發展期、成長期。
工業強基是《中國制造2025》最難解決的瓶頸
產品的質量問題總的來說決定于兩大因素。第一個就是你用的那些關鍵的零部件,你用的那個材料是不是優質的。如果你這些不是優質的,絕對做不出好產品。第二點就是勞動者是不是敬業,業內有專家說,中國的質量問題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好好做。所以,兩大因素,人的問題怎么解決呢?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培養敬業精神,另一個就是要靠數字化網絡化的機器來代替人從事勞動。
我重點講怎么來解決那些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這個問題是值得大家高度重視。比如在珠海航展上,各種新式的飛機層出不窮,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發動機不是我們做的,而發動機里邊最關鍵的就是那個耐高溫的葉片,它的制造工藝,它的材料,所以如果我們那些關鍵的零部件不能能夠解決,中國的制造是上不去的。
目前,我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詞是智能制造、工業強基、優質制造,現在智能制造各個地方各個企業都非常重視,非常熱,但是關于工業強基顯得比較冷清。我們指的工業強基是什么呢?第一個是基礎零部件,第二個是基礎材料,第三個是基礎工藝,還有就是技術基礎,比如標準,還有一些技術的平臺等等。
現在之所以要強調加強工業基礎,就是在工業基礎這方面我們欠賬太多了。我們更多的是關注最后的那個主機,而對真正核心的沒有重視,所以中國制造要由大變強,要變成一個優質制造,而不是一個劣質制造,關鍵就是要解決基礎的零部件、基礎的材料、基礎的工藝,而在這方面我們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制造能不能實現到2025年進入強國之列,最關鍵的就是這個工業基礎問題,能不能引起我們企業家的重視,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只有這個環節真正的解決了,中國制造才有希望。(本文內容素材來源于“第二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根據會議演講內容整理發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