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芯片級平臺的供應商,英特爾在云時代扮演比以往都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第二屆中國云計算論壇上,英特爾數字企業事業部總監何京翔博士表示,"在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面(IaaS),英特爾實現從后臺服務器處理平臺,到前端桌面、甚至移動終端處理平臺,一體化、精細化的端到端解決方案。"而這也正與英特爾"2015云愿景"相吻合。在早先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第一點關鍵因素"互通性"。那么什么又是"自動化"的云呢?
  在英特爾的愿景中,"一個'自動化'的云",意即能自動地幫助不同的應用和資源安全運行,從而顯著提高數據中心的能耗表現。
  幫助客戶省去麻煩 "自動化"可打破平臺間阻隔
  英特爾(中國)服務器產品經理張振宇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云計算"自動化"的理念指的并不是某個特定的技術,而是說在云計算環境中動態調動資源,優化系統利用率的過程應該是全自動的--而不能依賴于管理員來調整。這包括了系統中的資源動態部署、調配和監控、計費等步驟。
  據介紹,一個典型的云計算客戶構建云計算環境時,往往第一個步驟是整合并使其IT基礎架構虛擬化--多數用戶目前都在做或者說已經完成了這一階段。而第二步一般是管理好自身的工作負載,意即運用成熟的管理平臺對物理機和大量虛擬資源進行管理和分配--而管理員不必在眾多復雜和異構的底層硬件/管理平臺間切換。
  張振宇舉了例子說明:如果你原先是HP和DELL服務器都有的數據中心,以往做虛擬化你需要至少兩套管理工具來分別管理跑在HP服務器上的虛擬機和跑在戴爾上的虛擬資源。而兩套系統之上的VMware和Hyper-V虛擬機又牽扯到了不同的管理軟件。如何簡化這種管理過程就是"管理工作負載"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些系統仍然有共性--都是基于x86平臺,因此也就是說類似英特爾DCM數據中心管理工具這樣的底層管理平臺可以打破這種系統間鴻溝,統一管理這些業務。
  那么第三步就到了關鍵的"自動化"步驟。據介紹,很多用戶在做數據中心虛擬化時擁有廠商的統一說明、方案參考等。而在走向云計算的過程中,客戶會發現這里并沒有一個標準化、自動化的流程--從而導致因手工操作耗費大量資源,效率大幅降低。英特爾所提出的"自動化"愿景,即是從流程上為客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圍繞最佳實踐、業務規則、優先級,進行標準的自動化來提升流程的效率和效果。而從系統自動化角度出發,則有助于將IT基礎架構轉化成為一個可以自我修復的系統,從而能夠自動檢測出相應IT基礎架構的變化。
  英特爾"樣板工程"詮釋"自動化"功勞
  對于英特爾自身云計算的使用,去年的IDF上已經有"自動化"大放異彩的身影--據工程師介紹,英特爾研發部門以往為了驗證vPro技術在一個企業級環境中的應用,需要搭建150多個相當復雜的物理計算環境。而每配置1個物理環境,需要花費2個技術人員兩周的時間,150個這種環境就意味著300個技術人員得忙活兩個星期。如果進展不順,這種測試就會影響到新產品的開發和上市時間。
  為此,英特爾中國的研發部門專門開發了這樣一個私有云環境:iLab--通過iLab把可以虛擬化的物理部件都實現了虛擬化,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桌面等,技術人員通過一個簡單的WEB界面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自動化配置。設置全套測試環境只需要兩分鐘,再也不是過去的兩個星期。這種全自助式服務大大提高了研發部門的管理效率。
  張振宇表示,其實英特爾早就在自身的數據中心里引入了虛擬化和云計算理念,而"2015云愿景"中提出的"互通性"、"自動化"和"終端設備自適應"也都是英特爾根據自身實施云計算的經驗,以及客戶在實施部署云計算時的反饋總結而來。
  他舉例表示,有的客戶認為云計算自動化就是某些虛擬化廠商宣傳的虛擬機自動遷移和資源池自動劃分。其實這只是虛擬資源管理方面的問題,是云計算中心動態管理自身資源的策略。而英特爾則提供了更底層的自動化技術,如虛擬機遷移要用到的VT硬件虛擬化技術等等。因此可以說英特爾提倡的"自動化"是更加廣義的云計算理念,涵蓋了方方面面,這也使得要實現這一愿景,需要整個業界的共同努力。
  據張振宇介紹,英特爾倡議和協助創建的CloudBuilder計劃目前已經囊括了全球20多加領先的硬件和軟件廠商,承諾以大量資源支持創新,從而使云計算更加簡便的部署分享,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通過產業內軟硬件廠商的強強聯合進一步優化和打造自動化的云計算虛擬資源池,幫助客戶優化解決掉虛擬資源管理這一難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