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就是制造業不斷崛起和壯大的歷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支撐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戰略性產業。當前,制造業發展正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中國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這一融合的基礎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制造業崛起,制造業崛起的標志是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一、服務型制造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它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企業從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在中觀層面上表現為從制造業城市向服務業城市轉變,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服務型經濟的形成。
1、在企業層面上:從生產型企業到服務型企業轉變。
當前,單純制造過程已不再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研發、采購、儲存、物流、營銷、服務、融資和技術支持服務等,成為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隨著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和融合,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并促進制造業加速服務化。在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中,主要業務已經開始由制造向服務衍生和轉移,服務在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共涉及51個行業,其中28個屬于服務行業,從事服務業的跨國公司有281家(占 56%)。在從事制造業的跨國公司中,其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這些趨勢從IBM、通用電氣、羅爾斯-羅伊斯等跨國公司向服務型轉變就可以看出。
2、在產業層面上: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
企業微觀層面上的產業轉型,在產業層面上就表現為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德勤公司的研究報告《基于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表明,在其調查的80 家制造業公司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百分比超過25%,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在制造業中,服務業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航空和國防領域:航空制造業中服務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對飛機、發動機及其他航空產品企業來說,售后維護、修理和物流等服務市場前景廣闊,也是企業業務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領域。航空和國防領域的企業是否能夠贏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為客戶提供所承諾服務的質量和有競爭力的價格。
汽車制造領域:汽車產業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向采購、營銷、物流、金融、租賃、銷售、維修、養護、二手車交易、回收拆解等服務環節滲透。企業通過遍布全球各地的銷售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系列優質服務,這也成為汽車制造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消費品領域:消費品市場是制造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是能夠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的企業。iPhone在全球熱銷的原因不僅在于其靈巧的外觀設計和方便的操作,更在于其音視頻服務、地圖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
工業自動化領域:提供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是工業自動化企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安全性是企業的基本做法。而根據顧客的具體需求定制服務,為自動化設備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正成為企業獲得部分優勢的新思路。
高科技和通信設備制造領域:在這一領域,任何機器設備的停工所造成的損失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領域。因此,為設備持續有效運行提供的售后服務成為企業銷售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普通和商用打印機的制造商,例如惠普公司和施樂公司,與原始的打印機銷售商相比,其更多的收入和利潤都來源于銷售墨盒和其他售后服務,此類服務已經成為公司競爭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命科學和醫藥設備領域:這個領域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有各種苛刻的要求,而這些持續不斷的苛求提高了生命科學和醫藥產品制造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標準。公司與客戶簽訂的執行服務水平的協議,將風險和報酬都推向制造商,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3、從就業來看,制造業中服務業務所占勞動力比重不斷提高。
在很多國家,制造業工作的特性也處在變化中。這些變化標志就是在制造業中工人崗位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工人進入與服務相關的崗位。2002年OECD(經合組織)國家中,約有40%的制造企業員工從事與服務相關的崗位,例如:科技專業人員、會計師、律師、管理人員、辦事員或者其他服務崗位。全體工人中只有約 60%仍在原有“生產”性崗位上。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