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騰龍換鳥”率先提出發展2.5產業(即生產性服務業),到現今成為上海生產性服務業地標功能區,這個僅占上海全市開發區土地總面積0.4%的園區,創造出單位土地稅收產出超過上海全市平均值4倍的成績。去年,園區內企業上繳稅收總額達30.5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同時,新引進生產性服務企業達200家,聚集的信息軟件、設計創意、金融服務、云計算、節能環保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已達上千家。“市北模式”更是走出上海,與江蘇南通共建的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項目去年動工。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健表示,從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到高科技、低碳排、大產出,上海正加速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目前,上海市共有包括市北、南翔智地、康橋等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28家,占地4208公頃,聚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其中,2011年上海全市重點推進的23家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營收累計2988億元,占上海全市制造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近60%,同比增長52.9%;實現稅收102.6億元,增長66%;累計引進外資項目670個,合同外資金額17.2億美元。
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的高速發展,歸根結底要由一個個生產性服務企業支撐。在 “營改增”之前,制造業集團分離生產性服務業后的重復征稅、資產劃轉產生的稅費等問題成為阻礙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比如,貝爾軟件公司從母體剝離后,在承接母公司貝爾股份的分包合同時,分包部分除要繳納計入母公司部分的營業稅外,還要單獨再交一次營業稅,導致多數企業不愿主輔分離。
為此,上海市經信委與財稅部門制定“鼓勵制造業分離生產性服務業若干財政扶持政策”,包括從母體華誼集團分離的華誼信息科技等在內的10家公司,獲得了3000余萬元的財政扶持資金,一定程度解決了企業分離的后顧之憂。分離后,這些母公司更加聚焦主業,產業能級提升;同時,剝離后的生產性服務公司不但能為母公司服務,同時可以面向市場,成為服務全行業的專業服務商。
“這次主輔分離鼓勵政策,奏響了‘營改增’試點政策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試行的前奏。”劉健表示,上海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目前已領跑全國,今年的“營改增”試點后,將會促進更多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最近,振華港機就在謀劃將集團內與海工、重工相關的研發機構分離出來,服務整個行業。
借著“營改增”的東風,“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圍繞總集成總承包、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與信息化服務等10大重點領域,實現制造業領域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翻番、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超過60%的目標。同時,還將推進60個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總面積達到1萬公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