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發新興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不少國內組件企業還投入巨資拓展下游產業,大舉進軍國內光伏電站建設與營運。
據統計,自今年3月以來,A股中包括拓日新能、超日太陽、向日葵、海潤光伏等7家光伏組件企業宣布進軍國內光伏電站領域。
其中,拓日新能擬以72億元在陜西定邊縣建設光伏電站與電池組件項目;向日葵投資117億元在內蒙古通遼市霍林郭勒市建設多晶硅及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海潤光伏與武威市政府簽署框架合作協議,負責在2012~2015年,完成1GW光伏電站建設,總投資約人民幣100億元。
對于這些動輒幾十億的巨額投入,其收益和風險又如何呢?
據華泰聯合分析師王海生介紹,在意大利、東歐、美國等國家,批文外購的情況下,電站投資的凈利潤率在10%左右,對應0.3-0.35歐元/瓦的凈利潤。成熟的市場如德國,凈利潤相對較低,在0.15歐元/瓦。以目前的每瓦投資收益來衡量,整個系統投資端的凈利潤甚至要超過多晶硅組件所有環節凈利潤的總和。
有業內人士則指出,國內企業投資光伏電站是另有所圖,由于全球光伏組件產能過剩,大量的光伏產品積壓,組件企業需要通過下游電站帶動組件銷售。
以超日太陽與天華陽光簽署的兩個合作開發光伏電站項目為例。超日太陽表示,公司通過向天華陽光提供前期光伏組件和電站建設初始部分資金,預計將帶動公司2012年組件銷售250WM。
據了解,超日太陽2011年組件銷售量約為300-350MW。
而除了上市A股公司,在美國上市的尚德電力、昱輝陽光、賽維LDK、晶科能源等光伏大企也都紛紛大手筆投資建設光伏電站項目,完善各自的全產業鏈布局。
4月26日,昱輝陽光位于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的首個光伏發電項目剛剛并網,一期項目裝機容量20MW,二期項目60MW正在規劃中。
而此項目的建成,也標志著昱輝陽光正式進入中國太陽能發電領域。
對此,昱輝陽光首席執行官李仙壽先生表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市場在未來幾年高增長的潛力。我們將實現從太陽能產品制造到越來越重要的終端用戶市場的轉型。下游項目將為我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和擴大國內市場份額。”
硅料、硅片、電池和組件價格仍在下降,廠商的盈利的不到保障,而投資電站既可帶動自身組件銷售,又能夠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這似乎是光伏企業轉戰光伏電站的投資邏輯。
不過,考慮到光伏組件價格持續下降、補貼政策變動、并網難題、發電量被限、投資周期過長等一系列因素,光伏企業的突圍之路仍待考驗。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