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立頓紅茶被曝農藥殘留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以“立頓紅茶 農藥”為關鍵詞在百度搜索,兩百多萬條數據的結果足以看出此事的熱度。立頓之所以在短時間內被拋上了風口浪尖,并不僅僅是因為其送檢的“立頓”綠茶、茉莉花茶和鐵觀音樣本共含有高達17種農藥的殘留,更重要的是,這有事一個“雙重標準”的老問題:立頓所含的一些農藥,不符合歐盟標準,但符合我國標準。因此,大家推測立頓在中國和在歐盟地區執行兩套標準,為了賺錢不擇手段。
此事讓我想起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某些媒體批判民眾尤其是“深圳人赴港打醬油”事件,相對于媒體只看到“深港物價倒掛”的因素,在筆者身邊的眾多朋友中,選擇到香港買食品及日用品,物價僅是其中一個不太重要的因素,畢竟加上來回的路費、所花費的時間,去香港購物并不一定劃算,大家最看重的是產品的質量,香港對產品質量的監管相對要比國內嚴格很多。從日漸增多的各種雙重標準事件來看,大家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
確實,這幾年來,發生在外資品牌身上的“雙重標準”事件并不是一件兩件,最近的要算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的“含氯門”事件,盡管已經被查實并遭到停產,該公司仍然對已流入市場的可樂飲料不提出召回或者退貨。遠一些的還有強生嬰兒洗發水含有毒物質事件、雀巢嬰兒米粉含有毒物質砷事件、Gucci維修服務雙重標準事件、強生22次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事件、豐田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事件……在這些事件中,企業無一例外地堅稱他們的產品或者服務是符合中國標準的,經過兩個標準的對比發現,我國的標準比歐盟的標準寬泛了幾十倍,中國標準已經成為全球標準的“洼地”,中國也就成了“逐利”的企業賺取高額利潤的寶地。更為可悲的是,執行雙重標準的并不僅僅是外資企業,國內企業實際上也在執行著雙重標準,據相關資料顯示,多年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卻僅有90%,國內外的標準不一間接造成了一流產品出口二流產品內銷的局面。這種局面不僅存在于食品行業,工業行業也同樣存在,高標準的產品出口海外,而原來一些低標準的產品由于各種原因依然在國內銷售。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局面,我們的標準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筆者只想探討三個觀點。
首先,就企業而言,尤其是國內企業,國內外雙重標準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只有不斷創新,采用更新更高的標準,才能徹底擺脫低端品牌的形象,贏得更多客戶的信賴。高標準等于產品功能的高端嗎?筆者并不這么認為,就以變頻器行業為例,我們現在很多產品,并不是功能比別人差多少,而是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跟別人相去甚遠,這才是很多有錢的企業選擇外資品牌的最大原因。
其次,就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持續研究發達國家技術性標準體系的組成和運作機制,收集跟蹤國外的技術標準,加快技術法規、標準和措施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還要嚴厲監管、嚴格處理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光有高標準體系,沒有嚴厲的監管,嚴格的處理,標準體系也只是躺著睡大覺的擺設而已。而在目前國內的現有法律依據和標準下,公權力所能做的僅僅止于“責令”,以罰代管而已。
第三,就媒體而言,我們不能僅僅譴責企業的雙重標準,畢竟資本的本性便是逐利,只要不觸犯法律的底線,對于企業而言,任何道德大棒和公眾呼吁都只是隔靴搔癢,只有通過媒體的監督力量,促使大家承認現行的“低標準”,并監督政府提高標準,真正實現與國際接軌,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否則昨天有可口可樂,今天有立頓,明天后天還會繼續有其他的企業將錯誤堅持到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