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漢諾威工博會于4月23—27日在漢諾威國際展覽中心舉行,中國總理溫家寶出席了展會的開幕式并發表講話。作為本屆工博會伙伴國,中國共有近500家企業參加全部8個主題展,展區面積大約9000平方米,主要展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最新產品和技術。
來自制造行業的眾多中國企業,在漢諾威工博會上展出了大量質量上乘而價格中等的機器,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國參觀者的關注。但是,與那些頂尖的工業自動化廠商讓人大飽眼福的產品相比,我們似乎還是缺乏更具有說服力的創新技術,更多是在充當一個展會陪襯的角色。會后,德國媒體評價中國的表現時指出:除了在能源領域,中國趕超西方仍需時日,中國對西方科技的依賴性還非常強,過去一年,僅從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機械和工廠基礎設備同比上年增加了25%。
作為德國工業的標志,西門子工業在邀請中國媒體團參觀西門子中央研究院交流之時也強調:創新是其發展的基石和動力,不僅需要產品和應用創新,基礎創新也很重要。為此,中央研究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資金以及時間。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和持續改進的實踐。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近三十年的工業發展歷程。從1978年到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從全球第十位躍居第二位;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余種產量位居世界前列;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3.64萬億美元。單純從數字上來看,我們只用30多年時間就趕上發達國家用了近百年的工業化歷程。盛名之下,其實難負,這種大躍進式的發展模式,并沒有建設出自己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各種產品和技術都必須經過長期積累的過程才能最終推向市場,于是我們現在還徘徊于“中國制造”的圈子里。
而那些歷經百年的工業自動化巨頭,它們大都經歷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技術實力得到了不斷充實、品牌的影響更是在全球無限的延伸。并且,在面對各種危機之時,它們不僅能輕松面對,還有資本來收購和兼其它企業。最重要的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他們憑借自身技術的沉淀,可以用不斷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來快速占領市場。
英國《經濟學人》最近發表文章,宣告“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來臨,新材料、數字和納米制造、先進的機器人、3D印刷將成為今后的主流,這也意味著工廠將逐漸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時代。“中國制造”何時能走向“中國創造”?在已經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政府第一次對中國的工業發展做了一個完整的規劃:明確了中國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強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加強信息技術普及和推廣的應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的服務業,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進工業創新、綠色、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而要實現中國工業轉型升級,同時兼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自動化成為重要支撐技術。它是采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有效技術途徑,是實現節能環保和提高工業整體水平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執行當前國家“發展新能源”、“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自主創新”基本國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自動化行業媒體,我們在大力推廣行業技術和產品之時,也會站在產業發展的高度,幫助行業提升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德國的工業城市都是藍天綠地,希望我們在成為工業強國之日,亦如此。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