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大街上烏黑濃烈的尾氣排放,使得我們的城市越來越難以生存;這不僅污染了環(huán)境,更加劇了能源的枯竭,據美國石油業(yè)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采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

2012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新能源展廳中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展示模型
為什么聚焦氫能
石化燃料資源不可再生,在可以預計的未來終將枯竭,因此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氫成為了人們期待的新的二次能源。氫的發(fā)熱值是汽油發(fā)熱值的3倍,也是目前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核能除外)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氫取代化石燃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弱溫室效應。把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氫燃料電池不僅不排放任何污染物,在使用過程中還具有高效率、低能耗和高性能的優(yōu)點,可將50%以上的燃料能源直接轉化為電能。
從石化能源逐漸向可再生能源轉換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這個過程中,氫能無疑具備了作為一個合適的替代能源的條件,例如可大量生產并長期保存等等。氫能曾經被寄予厚望并受到熱捧,但卻因為大規(guī)模的應用遲遲沒有到來而又遭到質疑。而實際上世界各國關于氫能應用的研究從未止步,氫燃料電池價格居高不下的瓶頸正在得到解決,關于氫的制備和存儲等相關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之中。氫能的應用已經不再那么遙不可及。
氫能應用走向生活
本屆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氫能展廳聚集了來自20多個國家的120多家參展商,展示內容包括氫產品、制氫設備和組件、氫燃料電池以及電池的各類應用、氫燃料測試系統及其運輸和存儲設施等,幾乎涵蓋了與氫能有關的各個領域。氫的安全存儲和運輸、氫燃料電池的技術進步以及價格的下降和市場應用的拓展成為參觀者關注的重點。
展會上,德國交通運輸部資助成立的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組織(NOW)組織展出了它們的成果。自2007年德國出臺“氫和燃料電池技術”(NIP)國家創(chuàng)新計劃,明確支持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的發(fā)展以來,德國的氫能研究及其產業(yè)化過程都得到了加速。展會上看得到的例子包括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研發(fā)的燃料電池組件、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燃料電池飛機、德國卡爾斯魯爾技術研究院的燃料電池公交車等等。
旨在推進能在日常交通及運輸中所使用的氫和燃料電池技術的清潔能源伙伴關系(CEP)也在展會上推出的4款供試駕的氫燃料電池轎車,分別是通用/歐寶的HydroGen4、本田的FCX Clarity、豐田的FCHV-adv和大眾的Tiguan HyMotion。其中豐田的FCHV-adv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其續(xù)駛里程高達790公里。以“未來燃料”氫為目標而建立的清潔能源伙伴關系同樣得到了德國交通運輸部的資助,目前成員包括通用、福特、奔馳、寶馬、大眾、豐田、本田,以及殼牌和道達爾等16家汽車和能源公司。
另外,氫能應有的多樣性也在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基于固定式燃料電池技術的家用熱電聯供系統、燃料電池充電器和備用電源、便攜式的燃料電池發(fā)電機等。具體如日本JX公司的家用微型發(fā)電供暖一體設備、中國上海攀業(yè)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風冷燃料電池組件、韓國Sejong工業(yè)公司的便攜式燃料電池發(fā)電機等等。喜歡喝咖啡的德國人甚至推出的一個基于燃料電池的移動式咖啡機?梢圆豢鋸埖卣f,氫能和燃料電池的應用可能性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燃料電池汽車將加速氫能應用
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氫能應用產品上市,與之相關的配套設施也將不斷得到完善,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將加速這一進程。對于德國而言,放棄核電的決定更是為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特別是氫能和燃料電池發(fā)展增加了動力。有報道稱NIP項目連同工業(yè)合作伙伴在燃料電池技術方面的投資將達14億歐元。德國國家氫能與燃料電池組織總裁Klaus Bonhoff也表示,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正在蓄勢待發(fā)。這歸功于可再生能源以產生氫的形式來儲存能量的核心作用。
與此相應,德國奔馳公司則一直堅持氫燃料電池車才是未來汽車的發(fā)展方向,并準備在2014年量產燃料電池車。2011年,該公司的三輛B級燃料電池車完成了環(huán)球之旅,驗證了燃料電池車的技術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降低燃料電池成本和通過量產降低整車成本方面該公司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似乎現在唯一欠缺的是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德國自2009年啟動“H2Mobility Initiative”計劃,將在2017年建成1000個加氫站,開始實現燃料電池動力汽車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目前,德國已投資3.93億歐元融資支持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發(fā)展。其中,55%的融資用于氫生產和運輸的基礎設施建設。
嚴格說來,目前氫能的應用,包括燃料電池的價格仍然較高,沒有政策的引導還不能完全走向市場。此外,該領域也還有一些具體技術問題尚待解決,包括氫在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和化學特性,燃料電池長時間運行特性,氫的生產、罐裝技術,儲氫材料的開發(fā),氫能技術進入實際應用前的驗證系統等。但欣慰的是,世界各國多年的研發(fā)投入正在逐漸顯現成效,相關的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應用的力度似乎遠遠超過原先的估計。
在應對氣候變化壓力日增、可再生能源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今天,原以為要2050年以后才可能大規(guī)模應用的氫能正快步走向我們的生活。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