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聚“晉商精神”
相關數據顯示,山西民營經濟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約47.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6個百分點,在中部六省總量和占比均處于最后一位。據本刊記者了解,近期山西將陸續舉辦現場觀摩、民企懇談會、媒體采風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民營企業“發揚晉商精神,提升晉企形象”,引導企業家積極投身山西的轉型跨越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山西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聶春玉說,山西民營企業的轉型已初見成效,它們主動把轉型發展作為企業健康發展和長遠發展的自覺選擇。同時,大批山西民營企業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促進了民生改善,樹立了良好形象。但也存在深加工不足、產業鏈較短、高端產品比較少等問題。
“煤炭開采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無形中增強了人的依賴性和惰性,什么也不想干,只想把煤挖出來快快掙錢。”山西一位民營企業經營者對本刊記者說。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山西承擔了國家能源基地的重任,也形成了以煤為核心的高度單一的產業結構,“這讓山西一次次吞下苦果,不得不尋求轉型。”
目前,山西省決策層提出,民營經濟轉型發展要把握好三個路徑,一是通過產業轉型使企業走上新的發展軌道;二是通過創造更多的財富更好地回報社會;三是通過自身的轉型跨越為山西的轉型發展作出貢獻。
有經濟專家認為,山西的民營企業大多成長于煤焦領域,與競爭性行業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不同,它們的創新、競爭意識不強,形成了“路徑依賴”。山西民營企業要想轉型突破,首先要創新觀念,不能繼續追求簡單粗放的暴利行業。
“民營企業還要善于總結。”長期研究晉商精神的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告訴本刊記者,“2008年山西許多民營企業沒有裁員,而且是采取老總與員工"抱團取暖"的方式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企業留住了成熟的產業工人,勞資雙方建立了較為穩固的勞動關系,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類似這樣的現象應該研究。”他認為,把現象上升為理論才能指引企業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曾經的晉商造就了當今的晉商文化產業。”一些專家同時指出,山西許多民營企業還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一個企業可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財富,但要形成企業文化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可以說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