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米特驅動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海平先生接受本刊專訪
市場選擇 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這個被市場界定為經濟寒冬的階段,企業發展除了受大環境影響外,行業內部的價格競爭也更為激烈。在傳統通用變頻器市場,隨著技術準入門檻的降低,價格等商務條件成為企業爭奪市場的重要籌碼。為了生存,很多企業不得不忍痛壓縮自身利潤空間,接受客戶苛刻的商務條款,行業價格大戰也開始轟轟烈烈地上演。然而在這場混戰中,我們并沒有看到麥格米特驅動的身影。
“麥格米特驅動自成立以來,產品就定位于中高端行業細分市場,而在價格大戰中,真正受到沖擊的領域更多集中在中低端通用市場。”廖海平這樣解釋麥格米特驅動置身事外的主要原因。
麥格米特驅動成立初期,在選擇進軍中高端行業細分市場還是中低端通用市場時,團隊內部也存在過分歧。當時,通用變頻器市場相對技術門檻較低、批量生產及資金回流相對較快,而進軍中高端市場則意味著長周期的技術研發、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漫長的被市場接受的過程,更大的風險還在于要面對諸多已運作成熟外資企業以及國內上市企業的強勢擠壓。一個初創企業真的能在市場上“殺出”一個突破口嗎?真的能堅持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嗎?對于瞬息萬變的市場來說,每一個決定都關乎著企業的命脈,站在賺“快錢”的角度,進軍通用市場在那個時候無疑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然而,有著豐富從業經驗又是做技術出身的廖海平堅持己見,力排眾議,帶領團隊毅然把企業產品定位于中高端專用市場,并迅速布局。
但是這個世界永遠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公司發展初期,國內某龍頭汽車整車廠全力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首先牽手麥格米特驅動,然而面對令人煎熬、長達數年的持續大規模研發、市場等資源投入,麥格米特驅動評估了自己的具體情況在合作一段時間后不得已選擇放棄,而那次放棄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合作伙伴,更是一個企業日后崛起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絕好切入點。這些創業初期所經歷的痛楚即便是現在回想起來,廖海平也依然難以釋懷。但也正是這些難以抹平的創痛和經歷,更加堅定了麥格米特驅動團隊深扎中高端行業細分領域的決心。大的切入口飽和,就想方設法深扎行業細分,麥格米特驅動充分發揮核心團隊在行業深耕多年的優勢,準確把握市場趨勢方向和不斷強化專業技能,終于在行業里拼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近年來,麥格米特驅動投身智能制造細分行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電子行業,在工程機械、數控機床、電梯、塑機、新能源等行業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利用自身長期以來在市場上的沉淀與積累,不急不躁、穩扎穩打。正是由于這樣的厚積薄發,繼去年快速增長之后,今年以來麥格米特驅動公司銷售和利潤大幅度增長,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去年全年的銷售額。可以預見,在下半年市場環境穩定的前提下,麥格米特驅動將會給整個行業提交一份相當完美的答卷,呈現的不僅是漂亮的業績,更是公司在市場拓展和運營發展上的自信。
緊抓機遇 產品鑄就王道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業界曾有一段頗具爭議的“飛豬理論”,寓意是指在政策“風”的引領下,任何企業都能得到發展,但在廖海平看來,“風”來的時候,能抓得住“風”的,一定是那些早已認準了方向,有充分準備和一定實力的企業。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近幾年,無論智能制造領域還是新能源領域,麥格米特驅動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鮮少有人知道早在2011 年麥格米特驅動就已經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期間雖然歷經挫折,但麥格米特驅動堅持不放棄,終于在2015 年新能源機遇爆發的時刻,成為第一批受益企業。在大多數企業激動歡呼新能源“風”來了的時候,麥格米特驅動的團隊反而異常平靜,因為他們就是那批“有準備”的企業,當“風”吹來的時候,唯一要做的就是繼續強化內功,緊抓機遇不松手。
當然,新能源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16 年陸續曝出的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市場積極性,下半年國家政策也有所調整,但這并不能讓整個行業因噎廢食。對新能源的前景,廖海平非常看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落實到企業身上,就是不斷積累,厚積薄發。
一直以來,麥格米特驅動深刻理解作為創業企業的特征,在切入市場方面,特別注重從四方面做準備:第一,緊抓優勢,根據團隊優勢尋找切入點;第二,堅持差異化,做到與其他企業不同,有選擇地切入市場;第三,以產品為根本,在競爭中用產品說話;第四,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引入和團隊建設。
產品,是集技術性能、價格于一體的最終結果,也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立足市場的終極砝碼。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企業產品的好壞可以在一夜之間傳遍千家萬戶,這也就意味著扎實做好產品已經成為市場認可企業的必備條件。而在行業細分中把產品做到極致,也是麥格米特驅動一直以來的追求,與不斷推陳出新的經營方式不同,麥格米特驅動更注重對產品的迭代更新。
“我們推出全新的產品并不多,但注重產品的迭代更新和不斷改進。”廖海平把這種迭代更新定位于“微創新”。麥格米特驅動充分考慮中小企業資源有限,管理靈活的特點,不斷進行產品改良,推進契合細分行業應用要求的新性能,而這種微創新的好處就在于反應快速,操作靈活,在保證產品性能得到不斷提升的同時保持產品的競爭力,同時還不影響企業的持續性發展。目前,麥格米特驅動的產品迭代更新優勢逐漸凸顯,而它的目標不僅是在中國市場上實現進口替代,更重要的是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這不僅是麥格米特驅動的愿景,也是行業內很多企業共同的想法。
當下這個時代,風氣較為浮躁,在廖海平看來,做企業的一定要深扎穩打,既要抬頭看天又要腳踏實地,看準了方向就要去做,且不能輕言放棄。
“如果我們的團隊在2011 年至2012 年間新能源進展不大的時候就放棄了,不去堅持,不去積累,那么今天的‘風’,跟麥格米特驅動又有什么關系呢?”廖海平坦言,做企業的不能抱著今天投入、明天就要產出的心態,這種心態太過短視與功利。相反的,企業不但要有眼光、舍得花時間布局,更要懂得堅持,懂得往大局方向靠近,懂得不斷學習努力成長。也許正是這種理念,促進麥格米特驅動抓住了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發展的“春風”,助力企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踐行八字文化 注重團隊管理
近幾年,麥格米特驅動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為了加強團隊的建設,麥格米特驅動多個舉措并施。首先,在行業不景氣的環境下,堅持為團隊補充高素質的“新鮮血液”;其次,隨著公司發展逐步提高團隊成員的薪資與福利,讓成員的薪資在行業里更具競爭力,解決團隊成員的現實問題;第三,營造良好的團隊工作氛圍,促進團隊人員的交流和成長;第四,布局中部,吸引周邊或返湘優秀人才。
考慮到深圳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物價、房價等因素對公司經營和員工穩定性等的影響,麥格米特驅動提前布局,并在湖南株洲成立全資子公司——株洲力慧科技有限公司,把工程研發、制造等業務往中部地區遷移。該公司的成立,不僅代表了麥格米特驅動在中部地區品牌的樹立,還吸引了來自兩湖、兩廣、江西等周邊優秀人才的加盟,同時還促進了公司內部人才的合理流動,一舉多得。
建設一個好的團隊必然離不開良好的文化氛圍,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廖海平強調最多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他看來這八個字雖然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夠踐行到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卻寥寥無幾。
現在的競爭與過去截然不同,更激烈也更殘酷,企業只有不斷成長進取,向同行和對手學習,與時俱進,在技術、管理上保持先進水平,對市場風云保持敏感性,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麥格米特驅動崇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文化,深入人心,不僅包括每一位普通員工,更包括團隊的各級管理層。所謂的“好好學習”,意指在這個信息冗余的時代,每一位團隊成員都要主動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提高自身修養,提高信息甄別能力;而所謂的“天天向上”,則更側重要求員工擁有正能量,樂觀面對挫折和失意,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斷提升自己。
在麥格米特驅動的團隊管理中,對同一件事,可以有分歧,可以提意見,甚至可以爭吵,但唯獨不能容忍臺面上不說,臺底下煽風點火。廖海平直爽地表示,任何企業在發展中都存在不完美,但作為團隊的一員,應該從正面渠道面對和反映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讓公司變得更好,逐步走向完美。而拒絕理性交流,一味抱怨與詆毀公司的成員,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歡迎的。麥格米特驅動重視人才,采取各種措施留住人才,但對理念上與公司文化相左的員工,并不挽留,從而確保整個團隊積極向上。
在發展上,注重積累,抓住機遇;在市場上,迭代更新,產品制勝;在管理上,穩定團隊,愛惜人才;在文化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這個所謂的“經濟寒冬”,麥格米特驅動打下的基礎是扎實的,邁開的腳步是從容的。這份扎實來源于一路上每一個重要階段的辛苦積累,這份從容來源于超前的眼光和對市場方向的正確把握。所謂的“經濟寒冬”對沒有應對措施的企業來講,或許是寸步難行,但對麥格米特驅動來說,是新一輪發展藍圖展開的機遇時刻。廖海平和他領導的團隊相信,隨著我國智能制造與新能源發展號角的響起,必然會對市場提出更多的需求,這些需求又會給制造企業帶來更大的機遇,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有競爭,有困難,但也會有成長,有進步。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麥格米特驅動技術有限公司會一如既往地直面壓力,把壓力視為動力的來源,務實進取,在壓力中尋求機遇和新的增長點,同時乘著國家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的東風,不忘初心,迎風起舞。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