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北部地區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資源儲藏豐富,不是地方政府及企業為開發這些資源,搶占自然資源,在沒有經過國家審批的情況下大肆開發,由于監管不力,造成這種現象越演越普遍,事實上,目前煤制氣項目“搶跑”的并非神華一家,在新疆、內蒙古等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煤制氣項目正成為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已成為一棵巨大的“搖錢樹”。
以大唐赤峰煤制氣天然氣項目為例。該項目總投資257億元。根據規劃,在2012年達產后,年產天然氣40億立方米,上繳稅金11.6億元。
“為了吸引業主的煤制氣投資,新疆、內蒙古地方政府都許諾了給予投資方巨量的煤礦資產。”有熟悉招商程序的投資者稱。
除此之外,國內天然氣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也令煤制氣擁有越來越好的市場前景。根據息旺能源的統計,國內擬建、籌建的煤制氣項目竟多達近30個,項目總產能逾數千億立方米,中石化甚至為此啟動了投資額達數千億元的新浙粵和新魯煤制氣管道工程,希望能將這些資源引向浙江、廣東和山東等天然氣需求旺盛市場。
石油與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告訴本刊記者,按照“西氣東輸”二線與國際油價掛鉤的定價公式,當國際石油價格為80美元/桶時,“西氣東輸”二線霍爾果斯門站價2.2元/立方米,城市門站平均價格達3.28元/立方米。
若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每立方米生產成本為1.059元-2.151元,煤制天然氣競爭力明顯高于從土庫曼斯坦進口的天然氣。
“受到煤制氣前景的推動,現在新疆煤制氣招商過程中,配套的煤礦資源已大幅漲價,從過去的1元/噸以下,飆升至8元/噸上方,甚至有的地方已達30元/噸以上。”上述熟悉招商程序的投資者稱,“政府應盡快推出適應市場變化的新規,以便化解類似鄂爾多斯項目一樣的‘搶跑’。”
國家如果不加大對煤制氣領域的監管,無異于給其他蠢蠢欲動的企業釋放一個錯誤信號——得過且過。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