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在文章中寫道,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過度膨脹,出現了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被稱之為“大城市病”。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采取多中心組團式,以避免或緩解大城市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采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并產生熱島效應。如果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在城市之外構建一個中心,建設城市新區,成為另外一個組團,這就和單中心分開并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所以,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采取多中心組團式。
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應該把制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比如原來倫敦的大霧、紐約的案件頻發、東京的環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現,但現在的這些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已經得到不斷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