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口號伴隨的公司行為,其影響及后果基本是負向的,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當然,不少企業都有自己的口號和愿景,比如許多企業的“求實、創新、開拓、進取”之類的,既缺乏新意又沒有特色,也沒有感召力,實際作用更談不上。但是四通的口號與眾不同,具有很強烈的思想性和超前性。比如:“四通是改革的問路石、鋪路石、里程碑”(四通的英文STONE 直譯為為石頭”);“我們是一群有缺點的人聚集起來干一項偉大的事業”;“讓泥飯碗比鐵飯碗還鐵”;“耕好自己的田”;“用能人不用完人”;“我們創造了四通。四通也創造了我們”;“你有多大的能力,就給你鋪多大的墊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高境界、高效益、高效率”;“四通要做中國的IBM”。這些口號和提法,對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和極左思想管束下的人們,可謂聞所未聞,有的甚至離經叛道,但其高屋建瓴、發人深省,好像給人打開了一扇投進陽光、刮進春風的窗。催人上進,給人以正能量。
四通最有名的一段語錄,是萬潤南接受電視臺一次錄像采訪時說的話:我們正在從事一項事業——改革的事業;我們正在樹立一種形象——改革者的形象;四通奉獻給社會的,不只是它的經濟效益,還有企業文化,以及這個文化的集中體現者——四通人。
是四通首先提出民營企業的“四自”原則,即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籌資金、自負盈虧,概括了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的基本特征,具有很強的理論高度和時代意義。
這些口號想人之所未想,想人之所不敢想,使聽者有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受,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陳舊觀念占據主流的時候,這些口號起到了開啟人們心智的作用,這些口號傳遞給員工的其實就是企業文化。
四通之所以能夠名揚國內,除了本身的業績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四通的企業文化。在改革初期,取得和四通一樣業績的企業并不在少數,為什么四通就能如此有名,甚至成為民營企業的一面旗幟?我覺得這與四通所提倡的企業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正如有人所說:“四通是一個有文化的、有哲學根底的公司。”四通早期提出的特別有吸引力的目標、理念、口號,對當時的一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后來段永基從IBM 學來的“尊重、服務、卓越”,都讓我們感到十分新鮮。
進入四通后,我從四通學到的最寶貴的企業經驗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企業不只是為了賺錢,除了滿足社會對經濟效益的需要和內部員工的利益追求外,企業還是社會的細胞,它本身還具有思想文化層面的作用。它不僅要向社會提供產品,還要向社會傳播理念,還要培養一批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沒有文化的公司不僅發揮不了這些作用,而且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更不可能成長為一個知名的大企業。無論是從吸引人才,還是從對外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方面來講,都不是產品本身所能代替的,必須依靠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企業和產品僅僅是載體,它所承載的應該是一個企業的追求與文化。好的企業文化是團結企業人的無形力量,讓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工作和付出對于他們將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并產生強烈的成就感。
記得1987 年底,《經濟日報》還專門開辟專欄,開展“四通的高效益說明了什么”的大討論,一時間四通不僅在北京,在全國范圍內都引起關注和學習。
通過文化的力量領導企業,需要大智慧,要有思想家的高度和宗教家的胸懷。“離開四通的人不要再回來,如果你出去能夠創造另外一個四通,那么這是四通最大的成就。”這樣的做法和胸懷也不是人人能夠達到的。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