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乙醇的前世今生
我國生物燃料發展一直堅持“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的發展路線。作為“十五”十大重點工程之一,燃料乙醇產業已歷經5年發展。2005年,國家批準建設的吉林燃料乙醇、黑龍江華潤酒精、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和安徽豐原燃料酒精4家定點生產廠取得成功,燃料乙醇產量達到102萬噸,居世界第三。
目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審議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中,燃料乙醇成為政府重點推廣的新型能源。在國際原油價格不斷升高、國內石油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燃料乙醇的推廣和普及對替代和緩解我國石油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十一五”期間,我國燃料乙醇潛在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大,而現階段國內4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產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燃料乙醇裝置產能擴張不可避免。預計到“十一五”末,國內乙醇汽油消費量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比例將上升到 50%以上;到2010年,我國乙醇汽油市場規模將達到6650萬噸,這意味著我國燃料乙醇的產能和產量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即將大規模產業化
此次國家發改委的規劃很明確:通過評估的省區,下一步有必要結合自身條件,以及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布局,適時推進項目核準,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加快燃料乙醇產業發展。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人士認為,我國非糧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即將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據悉,中糧和中石化等業內巨頭都對燃料乙醇項目表現出濃厚興趣,湖北、河北等5省市非糧生物乙醇大規模產業化工作已經展開。江蘇省發改委工業處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該省一年大概需要汽油400萬噸,其中10%注入乙醇,所需燃料乙醇為40萬噸。因連云港有大面積的甘薯種植基地,且水路運輸方便,中糧已將其確定為燃料乙醇項目備選基地之一。
據了解,因成本因素,很多欲進入非糧燃料乙醇業的人士尚在觀望。一位關注該產業多年的企業家談到,我國惟一一個非糧燃料生物乙醇試點項目廣西北海木薯燃料乙醇項目的情況并不樂觀。該項目一期工程總計投資7.57億元,年產 20萬噸乙醇燃料,但目前已陷入原料價高難求、虧損運行的局面。
數據顯示,廣西生產20萬噸燃料乙醇,需要鮮木薯約140萬噸,占當地木薯產量的20%以上。今年一季度以來,當地木薯價格已經迅速躥高,而同樣生產1噸燃料乙醇,大約只需要3.3噸玉米、7噸木薯、10噸紅薯、15-16 噸甜高粱。
目前全球糧價快速上漲,各種生物乙醇項目中,薯類成本上升較多,原料成本最低的是玉米。目前,玉米制生物乙醇尚陷入虧損局面,薯類制生物乙醇能否盈利,成為一些欲進入該產業人士的一大疑問,認為“玉米價格的上漲已導致成本抬升,每銷售1噸燃料乙醇要虧損數百元;用薯類作原料生產成本肯定更高”。
自2002年試點以來,4家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共減免“兩稅”1.9億元,中央財政共撥付虧損補貼20 億元。2006年,國家對生物燃料生產企業每噸補貼1373元。高額的補貼成為企業的生產動力。
爭奪全球市場話語權
目前,巴西和美國的燃料乙醇產量占全球產量的70%,是燃料乙醇主要生產和消費國。2006年,巴西生產燃料乙醇175億升,出口30億升,其中出口到美國17.6億升。同期,美國燃料乙醇產量約180億升,消費量約210 億升,不足部分從巴西和中美洲國家進口。近兩年來,巴西燃料乙醇出口創匯額增長迅速,從2005年的7.65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億美元。
業內人士分析,美國和巴西正在尋求建立燃料乙醇的全球生產標準,以期燃料乙醇今后能像石油一樣在全球廣泛銷售。一旦生產實現標準化的燃料乙醇成為全球性商品,巴西和美國都有望在定價上掌握話語權。
中科院有關專家認為,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產業可做到不爭糧、不爭地,在緩解能源緊張和環境壓力的同時,拉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潛力巨大。縱觀當前國內外產業發展趨勢,生物質新技術猶如雨后春筍,產業化突飛猛進,相關計劃與政策已陸續出臺,生物質能源產業正處在一個即將蓬勃發展的時期。中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國有企業及大量中小型企業已積極投入生物質能源的開發中,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將在“十一五”期間顯現成效。
同時,國家采取新的補貼政策也是對企業提升效率和競爭力、開發新技術、降低成本方面能力的考驗。企業需應對不斷變化的政策、市場和技術,不是靠單一優勢就能勝出。在當前形勢下,解決未來發展的資金問題是燃料乙醇生產企業的當務之急。未來,隨著國際上“綠色能源”的蓬勃發展,我國燃料乙醇工業將會迎來明媚的春天。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