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形勢出現了很大變化,市場持續弱勢,企業訂單大幅減少。這一方面受歐債危機延續、歐美國家經濟弱勢增長影響。另一方面,也同裝備工業自身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相關。
業內人士認為,經過連續七八年的高速增長后,今年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發展或將開始出現轉折。要徹底改變行業發展模式,順應轉折并保持持續發展,根本途徑是加快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要加快轉型,需著力推進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性制造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建立起支撐轉型升級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推進制造業與信息化的融合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切中肯綮地指明了裝備工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實現產業形態轉變
中國工業報:入世十年,是中國機械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特別是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這同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密不可分。但隨著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裝備制造業昔日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您認為,實現轉型的關鍵環節是什么?
朱森第: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盡管難,但迫在眉睫,必須盡快實現,否則難以為繼。
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找到有效途徑。對于裝備制造業而言,要轉型,首先要實現產業形態的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業態可以說是生產型制造。即以產品的加工、生產、裝配、組裝為主體的制造。這種形態的產業,資源消耗高、環境影響大、效率效益低。
從制造業當前所面臨的環境看,不僅受到資源、能源的制約,還在用戶的需求不斷提高上,用戶要求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務。隨著產品的生產變成大批量的定制方式,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的增值,在整個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于是,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即服務型制造。
服務型制造的產業形態是產品+服務、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者整體解決方案,也包括圍繞產品生產全過程的各類服務。也就是說,不僅包括原有制造業固有的加工、制造、裝配等環節,還包括制造過程中前端的產品策劃、設計、創意、咨詢等環節,包括產品制造過程中各類服務,也包括產品到用戶手中后的各類增值服務,并且這些服務逐漸走向專業化、社會化。
金融危機過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其“再工業化”不是簡單地回到生產型制造的業態,而是集先進技術、設計、服務等為一體的制造業,可以理解為我們提出的“高端制造”。
原有的生產型制造,資源能源消耗大、生產效率比較低、勞動環境比較差。我們要轉變現有的局面,就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即向技術含量相對高的環節延伸。
這并不意味著要大幅削減就業崗位,而是轉移一部分勞動力到現代制造服務業中。讓現代制造業的各種服務活動變成專業的、社會化的服務,反而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些,過去是我們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轉型升級后,我們的制造業實現了精益生產,而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物流業,則實現了精益物流,又大大降低了制造業的物流費用,提高了整個產業的效率和效益。
中國工業報:您提到了精益生產。這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型,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中,精益生產是不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朱森第:精益生產或者說精益管理,就是把企業視作一個系統,尋求系統中各個環節、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通暢、精化,以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費,從而使系統高效運轉。
目前,不少制造企業依然是粗放式管理,外延式增長,有些甚至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
未來制造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按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將企業內部物流與企業上下游及社會物流無縫連接起來,實現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從整體上提升制造企業和整個產業的效益。我國制造業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益管理,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任務十分艱巨,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實踐證明,精益生產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有效加速企業資金的周轉,降低庫存,節省大量資金、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
例如,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精益管理后,產品入庫合格率由50%提升到96%,生產效率提高了25%,總裝制造周期由41天縮短到38天。
再如,重慶青山工業集團實施精益生產后,企業存貨周轉次數超過23次,制造周期縮短70%,產品首次通過率提高了20%,生產計劃完成率達到了100%。
推進“一所兩制”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中國工業報:在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共性技術研究的缺位問題一直是制約自主創新發展的瓶頸。長期以來,雖然國家通過建立各類國家級創新平臺、打造產學研聯盟等多種方式來推動技術創新,但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缺失仍是行業發展的一塊短板。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朱森第:裝備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是自主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創新的難點在于環境不好,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整。
在創新的投入方面,國家和各地雖然也給了很多政策,包括150%的抵扣稅政策,即企業如研發投入100萬元,可以按照150萬元抵扣所得稅。但是,企業的創新動力仍不足、仍不夠緊迫。這就需要改善創新的環境。
就創新環境而言,如何讓創新者得到社會的支持與尊崇,并使創新者得到效益,這才是關鍵所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必然使創新者積極性受挫。
在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方面,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院所開始企業化改制,這一改革在當時有其各種合理的理由,但也造成了日后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在體制上的缺位。
在國家的技術創新鏈條中,有上游、中游、下游。上游就是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研究,就是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如果沒有技術來源,產品開發就成為無源之水,也就不可能有集成創新。國內技術來源不足,只得引進技術。但一味地依靠引進國外技術是無法持續發展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創新體系,即形成完善的、通暢的技術創新鏈。產業轉型需要不斷創新,需要產品和技術的不斷創新。這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共性技術來源。
裝備制造業的持續發展,需要產業共性技術的支撐,即各行各業都需要的技術,如,最基礎的是鑄、鍛、焊、熱,強度、震動、摩擦磨損、自動化等。產品開發,離不開這些技術。這些共性技術現在從體系上講是缺位的。
要實現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從事這項工作,需要有相對固定的隊伍持續不斷地研究和堅持不懈地積累。韓國、日本、德國等都有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機構。然而,在我國,成立中國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建議提出多年,終未得到響應和落實,如今成立國家工研院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可喜的是,一些省市比較重視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始成立省的工研院,如廣東省已成立了。現在,對國家而言,比較現實的是,在原有各部所屬的研究院中,選擇一部分基礎較好、力量較強的院所,采取“一所兩制”的模式,逐漸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從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隊伍和機構。
目前,我國各部所屬的200多個研究單位已轉成了科技型企業。這些院所轉制為企業后,再讓他們從事共性技術和競爭前的技術研究已經不現實了,政府必須要拿出資金來保證這一塊,以此專門穩定一批隊伍。
在具體設計上,科技型企業可以采取“一所兩制”的方式,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化,面向市場;另外一部分人從事產業共性研究,面向行業。對這兩部分人采取不同的政策,前者按照企業考核,后者按照事業單位或非營利機構考核。除了政府固定的資金支持外,隨著產業共性技術研究成果的不斷技術轉移,隨著這支隊伍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共性技術研發機構逐漸定型,并可以通過技術服務和成果轉讓獲得更多收益,從而成為產業發展的有效的技術來源。
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中國工業報:“十二五”期間,高端裝備已被列入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智能裝備是高端裝備的重要組成。那么,信息化建設將在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朱森第:我認為,當今企業必須具備三個能力。一是生產能力,簡稱產能,即源源不斷生產出產品的能力;二是技術能力,即不斷研發出產品的能力,其載體是技術團隊;三是信息化能力,也就是將信息技術與企業各項業務深度融合的能力。對裝備制造企業而言,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打造這樣三種能力。
我國現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工業化任務沒完成,但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一方面我國進一步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的諸多制約,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大大促進和改變了工業化的進程和方式,因此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這兩個過程融合、交匯,合為一體,形成兩化深度融合。
裝備制造業是向各行各業提供裝備的,所提供的產品和裝備是各行各業的生產工具和手段。我們在產品和裝備中融入了信息技術以后,使得我們的產品或者裝備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數控化,提升了產品和裝備的附加值、功能和可靠性。這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要推進裝備制造業的兩化深度融合,我認為,首先要發展智能生產工具,使產品和裝備成為用戶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工具,為用戶實現兩化深度融合提供手段。
裝備制造企業要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企業。生產方式要從過去的經濟規模生產轉為大規模定制的生產,以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成本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要求。研發設計、生產過程、采購營銷、售后服務、客戶關系等環節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按照精益的理念和思想構造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把裝備制造企業打造成信息化企業、數字化企業、精益化企業。
兩化融合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做強我國信息產業。兩化融合向深度、廣度推進,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的產品和裝備勢必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國家的信息產業發展滯后,那我們的兩化融合,其結果是帶動了發達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兩化融合既要使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提高效率和效益,實現轉型升級,同時也要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其實,信息產業的相當部分也屬于裝備制造業,同樣也有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和要求。
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推進,必然會催生一批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兩化融合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和裝備制造業各個業務領域的融合,將產生一批新的產業,同時又拉動一批新的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幾年要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盡快使智能制造裝備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制造。這方面的關鍵是要加快發展傳感器、執行機構、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檢測系統、物流設備等的研發和產業化,成為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媲美的產業。要避免出現國內自動化、智能化帶動國外智能裝備發展的局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