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世說,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應該有多種途徑,要堅持多元化方案,因為就目前而言,還不知道哪條路最后能成功。現在還不能完全說鋰離子電池就是最終的方向,因為到底產業化之后,能不能保證生產一致性、能不能保證實驗室那些性能、對材料是否挑剔等都有待觀察。
至于新能源技術產業化的瓶頸,陳全世說:“實際瓶頸只有兩點,首先是技術瓶頸,純電動汽車最“卡脖子”的就是電池,但現在電池有望很快突破。我們從2006年開始研制磷酸鐵鋰電池,發現了三大優勢,第一壽命長,電池組可以充電2000次;第二,溫度好,在65攝氏度還可以;第三,材料不貴,中國儲量比較大,原材料并不是一個瓶頸,有望降低成本。如果實驗室的性能在產業化的過程中能達到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突破。第二在于政策管理和利益集團的博弈。比如大眾汽車肯定要在中國推行柴油車,這種政府和利益集團的博弈怎樣平衡。”
在政策扶持方面,陳全世則認為,政府能讓新能源汽車上牌照已經是很大進步了,盡管門檻還高了一些,但也是合適的,門檻低就容易讓整個行業魚龍混雜,從而把這個行業毀掉了。他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優惠政策并不太可能從中央出,但各地方倒有可能,國際上也是如此,法國是巴黎當地政府出政策,規定電動車可以不交養路費、有專門停車位等。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前景,陳全世還是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陳全世說,現在是新能源汽車最好的時機,因為汽油越來越貴,同時普通人保護環境的意識比較強了,如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可靠性,價格合理,老百姓還是會買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電動車產業化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同時國內大的汽車公司,例如一汽、東風、上汽、奇瑞、長安等都制定了電動汽車發展計劃和項目,勢頭很好。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