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實施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對我國輸美光伏組件產品實施最高征收4.73%,最低征收2.9%反補貼稅,中國輸美企業將如何應對?
美國實施“雙反”措施,浙江光伏企業雪上加霜
歷經三次推遲、最終公布的這一結果,令業內人士稍稍松了一口氣。畢竟,這一結果大大好于先前的最壞預期———最高可達100%的關稅稅率。僅看反補貼稅這一項,對浙江光伏企業似乎影響并不大,但需要關注的是將在5月16日公布的關于此案的反傾銷稅率,這一稅率最高可達100%。
金華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金華市近兩年來新上馬的光伏企業很多,產品以內銷及出口到歐美市場為主。美國人舉起的“雙反”大棒,對金華市光伏企業肯定有影響,但估計不會太大。然而考慮到目前光伏產業處于低潮期這次美國“雙反”措施對金華市光伏企業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相比美國的“雙反”措施,金華市光伏企業更為擔憂的是德國等歐盟國家會有什么動作。有消息說,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將提出聯合申訴,指控中國光伏產品廉價傾銷。目前,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正在聯系歐盟相關行業,準備在歐盟27個成員國向中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申訴。
根據金華外貿統計數據,金華光伏產品出口在2010年實現飛躍:2009年金華光伏產品出口額為800多萬美元,2010年升至1.176億美元,成為全市增長最迅速的單個出口產品類別,產品以出口歐盟為主,美國次之。當時金華外貿部門曾提出預警指出,金華光伏企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原材料、設備大量從國外進口,組件大量出口國外,企業只占據中間生產環節,這種分工決定了金華光伏產業的脆弱性,國外市場一旦有風吹草動,企業沒有抗風險能力。
果然,進入2011年后,由于產能過剩,光伏產品價格迅速下跌,從以前的賣方市場一下子轉變為買方市場。同時,國外客戶因為光伏組件價格下跌太快,買家付款風險高發。去年,金華一家光伏企業向德國客戶出口一批組件,遭遇國外買家拖延貨款面臨破產的風險,該筆貨款價值700萬美元左右。中國信用保險浙江分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光伏行業已成為遭遇買家付款風險最多的行業。
市商務局相關調查顯示,金華一些光伏企業現在日子很難過,一些準備上馬的企業,一看風頭不對,立即申請外國客戶緩發生產設備,一些尚未購買設備的企業紛紛掉頭。
國內市場有待拓展,行業前景依然光明
“目前,群升光伏生產情況還算過得去,比我們預想的要好一些,從去年下半年起企業訂單已逐漸好轉。”群升集團營銷副總監王俊談到此次美國“雙反”措施時說。
浙江鑫順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梅月則認為從歐美國家的經濟來看,未來還是樂觀的。她認為,深陷債務危機的歐美國家如果想刺激經濟發展,新能源行業肯定是要扶持的。而國內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又從歐美國家進口大量昂貴設備,讓歐美國家獲利不少。她估計,現在雖然比不上前幾年那種翻番增長,但每年保持20%增長還是有可能的。
金華另外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說,目前他們公司在美國銷售的太陽能電池板,成本大約在每瓦0.75美元左右,而美國公司的產品平均價格在每瓦0.97美元左右。隨著美國“雙反”措施相繼推出,我國輸往美國的太陽能電池產品將有可能被征收30%左右關稅,這將導致我國光伏企業喪失競爭力。
有專家認為,光伏產業是一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上游有美國原材料制造、設備制造的優勢,下游有中國制造的優勢,大家分工協作推動太陽能產業發展,并不存在中國企業向某一個國家進行產品傾銷的現象。
說起應對措施,王俊介紹說:“我們公司主打兩張牌:一是拓展新興市場,在穩定美國、歐盟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南美、東南亞等市場,并做好國內市場拓展,降低市場風險;二是開發新產品,擴大市場覆蓋面,已成功向市場推出了多種與光伏技術相關的新產品,反響不錯,還有一批新的產品正在研發之中,有望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記者了解到,目前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相應鼓勵光伏發電上網的優惠政策。金華一家光伏零部件供應商建議說,光伏發電并網要加快落到實處,我們應該多參照國外的成功經驗,比如對符合條件的光電建筑應用予以補助,或是對光伏電池的生產企業給予稅收和信貸支持,拓展國內市場,推動光伏行業平穩發展。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在國內市場規模上也可謂全球最具潛力的光伏市場,此前,有美媒體報道,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光伏市場,中國輸美光伏企業是否會轉為國內市場開發?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