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持續高速發展,各種工程機械的需求量大增。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工程機械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市場巨大的保有量,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據統計,到2010年底,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保有量為400萬臺左右;同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正在進入報廢的高峰期,到2020年,其產品報廢量將達到120萬臺左右,這為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隨著國內工程機械銷量、保有量大幅增長以及自去年開始市場逐漸蕭條,尋找一種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對于工程機械行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政策利好再制造產業迎來機遇
2011年9月1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深化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擴大再制造產品的種類和范圍,繼續組織開展再制造試點,并提高扶持力度。財政部有關人士表示,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將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加大對再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再制造”三個字在國內輿論界迅速升溫,仿佛一個春天就要來臨。
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又公布了《再制造產品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掇k法》明確了一套嚴格的再制造產品認定制度。工信部要求國內再制造試點企業積極嘗試,通過兩三年的發展看到實質性成果。相關人士表示,該制度將對引導再制造產品消費、推動再制造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為落實支持政策,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對試點單位的重點工程、技術研發、舊件逆向回收體系和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積極落實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按照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關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意見的通知》要求,對納入國家試點單位的再制造企業,給予包括信用貸款在內的多元化信貸支持;優先將成熟的再制造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納入國家鼓勵的相關名錄。
國家發改委同時要求,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的項目應盡快建成驗收,以切實發揮中央資金的帶動效應。目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組成《再制造產品目錄》編制小組,并將根據試點情況,把符合新品標準、規;a的再制造產品納入目錄,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同時,鼓勵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優先采用再制造產品。《通知》指出,對于再制造工作,國家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和產業化示范,支持生產企業、研究設計單位開展有利于再制造的環境友好型設計,加強再制造產品設計和產品剩余壽命評估、經濟環保的拆解和清洗、無損檢測等技術的研發,做好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內成熟適用技術的銜接,盡快形成再制造關鍵技術設備研發生產體系。據了解,我國將推廣成熟適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技術,如自動化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等離子熔覆技術等。國家擬研究設立再制造領域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對通過驗收評估的企業和再制造試點單位給予技術支持。
審時度勢大企業紛紛介入
在積極的政策推動下,國內外工程機械企業紛紛成立再制造公司。再制造產業在中國首次進入操作層面。2010年,入圍再制造試點的3家工程機械公司——三一重工、徐工、柳工都加大了工程機械再制造領域的投資。
2011年8月,泰安高新區管委會與三一重工集團正式簽訂“工程機械整機及零部件再制造和生產項目”投資合同,標志著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直接投資項目落戶泰安市。
三一重工集團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的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單位,屬國家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三一重工集團在泰安高新區投資建設的“工程機械整機及零部件再制造和生產”項目,計劃總投資超過1.5億元,用地僅50畝,主要負責三一挖掘機系列產品整機和零部件的再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建成達產后,預計年再制造、生產并銷售各類工程機械400臺以上,銷售各類工程機械整機300臺以上,實現銷售收入約3億元,利稅2000萬元以上。
2011年,柳工將投入7000萬元建設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和整機再制造中心。消息顯示,到2012年,柳工零部件再制造產品產值將達到8600萬元;再制造整機520臺,約合7000萬元,從而使柳工機械再制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配件份額的5%~10%。目前,柳工被列為國家工程機械產品再制造試點企業,成為繼玉柴之后廣西第二個國家級再制造試點企業。柳工再制造業務主要為裝載機三包件的零部件再制造,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
2011年5月10日,位于無錫新區的一汽解放錫柴發動機再制造基地隆重投產。錫柴再制造基地項目投資5000余萬元,達到5000臺的年產能力。
2011年12月,由徐工挖掘機與山東多成工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聯合籌建的徐工挖掘機山東再制造中心在山東濟南開始動工興建。徐工挖掘機山東再制造中心建成后,不僅要配備挖掘機再制造行業較為先進的設備,更要配置行業最優秀的人力資源,以確保再制造中心在發動機、液壓件、電控等方面的維修和再制造能力。中心建成后,每年可以實現500臺以上的挖掘機翻新與再制造能力。
2012年伊始,全國首個以工程機械為特色的再制造產業基地在湖北省武漢市掛牌成立。據悉,這是全國首個以工程機械為特色的再制造產業基地。目前,基地已有千里馬、泰天、湘楚天下、華誠4家再制造企業開工運行;臨工、柳工、三一重工、徐工及龍工等多家大型工業機械裝備再制造企業已簽署入園協議;剡將引入工程機械再制造、配套配件生產、倉儲物流等企業入駐,形成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集群。
潛力巨大或成行業新增長點
據了解,再制造產品成本僅為新品的50%,并意味著節能50%、節材70%,而且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通常一臺報廢的發動機可拆解為1000多個零部件,包括缸體、曲軸、連桿等占總價值八成左右的300多個主體部件可以再利用。以500公斤的發動機為例,直接回爐相當于利用500公斤廢鋼,折合人民幣不過一兩千元;再制造后售價不低于3萬元,增值近30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介紹說,目前全球再制造產業產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再制造產業規模最大,超過750億美元,而汽車和工程機械再制造占總份額2/3以上。美國90%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通過再制造生產出來的。
再制造是基于“裝備全壽命周期”理論而產生的。該理論要求既要重視裝備的前半生即設計和制造,更要重視裝備的后半生即使用、維修和報廢。再制造工程就是為了提高裝備后半生的性能并使報廢裝備重獲生命而定義的,是針對廢舊裝備高技術修復、改造的產業化。
而“中國特色”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甚至還能超過新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
中國工程院最新發布的摩擦學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因摩擦磨損造成的損失高達9500億元,占當年GDP的4.5%。對此,徐濱士說,這些重大的損失恰恰說明再制造業的巨大潛力,設備維護必須充分利用先進的維修技術和再制造技術予以彌補。“我國的再制造業已經擁有了市場、技術和政策等有利條件。在當前國內外應對能源短缺等背景下,再制造業將成為中國的朝陽產業。”他說,由于設備維護技術的差距,國外的機械設備可以使用40年,我國可能只使用20年。如果這些設備能夠通過再制造工程修復,將是巨大的市場。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秘書長劉力也表示,先進的綠色維修技術和再制造技術是減少損失的主要手段。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