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用工荒”的背景下是最大威脅群體,隨著人力勞動成本的上漲,企業微弱的利潤已經無法保持正常運行,有的企業常年出現虧損狀態,讓不少企業開始思考新的戰略發展出路。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力工作,并且能夠達到高標準、高精度的生產作業,還不用支付員工工資,這是目前企業最佳的發展出路,而在前不久,富士康對外宣布要用3年時間使用100萬機器人的計劃,一方面是為了謀求突破用工荒的困局,另一方面是面對用工成本不斷上漲不得已而為之。未來數年內,眾多企業均開始采購機器人以取代員工作業。
事實上,就在謀求發展方式轉型的上海制造業內部,已經有不少企業在使用工業機器人,記者調查了相關企業后發現,使用機器人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它一定程度上助推產業轉型。
嘗到甜頭,“機器人大軍”將增至180臺
上海日立電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壓縮機生產商之一。1993年起,它的車間里就嘗試使用了機器人。如今工廠里已有34臺清一色的黃色FANUC機器人。“十二五”期間,他們還有著更大規模的機器人使用計劃——到2015年,“機器人大軍”要增加到180臺。
機器人站上生產線,能把勞動者從簡單繁重的崗位上解放出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促使工業機器人數量激增的,還有背后的一筆成本賬。考慮到“綜保”并入“城保”及每年上漲的最低工資標準,人工成本又在以每年14至16%的速度上升。
機器人改造前后比照表(H4殼體生產線)
機器人改造前后比照表(H4殼體生產線)
“工人”變化:5年內機器人數量增5倍
流水線是一根直線—這是我們對工廠車間的固有印象。但在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的工廠里,卻有了顛覆性的變化。
在氣缸缸蓋生產線上,一個個缸蓋不斷被拿起,搬下。但它們的行徑路線卻是一個“圓圈”更有趣的是,這里總共三個"圓圈“都被鐵絲包圍著,里面的中心位置上則各站著一臺與人一般高的黃色機器人。它們不知道疲倦,每個搬運動作都快速、有力、準確。據悉,這是工業機器人常見的工作模式之一。在國際上,一臺機器人占據的一個“圓圈”,被稱作是工作。
“80后”曹偉強現在是氣缸缸蓋1UTE班長。“很恐懼……”他說,這是2007年第一臺FANUC機器人站上生產線時大家的反應,“它這么大,看上去很高級、復雜。”他不知道應該怎么“馴服”機器人,也不知道“它”會帶來哪些改變。2個月后,這種對未知的恐懼感基本消失了。“它雖然力氣大、干活兒猛,但什么都按程序辦事。只要按流程下指示它就聽你的了。”小曹笑著說。
在生產線上“上崗”的機器人并不少。目前,日立電器的機器人已有34臺。今年,總數將達到78臺。到2015年,該數字還可達到180臺。
成本壓力:人與機器人間出現“剪刀差”
成本是驅動企業使用機器人的重要原因。“人力成本與機器人成本之間,正出現一個越來越大的剪刀差。”上海日立電氣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李海濱說。
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黎介紹,上海日立電器現有員工五六千人左右,其中勞務工有四千多人。年輕的打工普通群體中發生的變化,的確讓企業越來越難招工。“我們盡管尚未遇到用工荒,但維持現狀也不易。”他說,目前車間里一個新人月收入兩千元左右,但工作辛苦,愿意做的人越來越少。“要幫助工人們在上海生存、體面工作,只有想辦法提供更具有技能要求的崗位,實現更大的勞動價值。”
從企業角度計算,考慮到“綜保”并入“城保”及每年上漲的最低工資標準,一線員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此外,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今后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長超過7%,如按現有人員計算,至2015年,公司一線人工成本將比2010年上升40%。
如果到2015年機器人數字達到180臺后,就有望實現核心員工收入的增加,防止高技能員工流失。據測算,在機器人大規模應用、核心員工提升技能后,后者每月工資可比5年前增長33%。
勞動生產率:1個機器人勝過3個工人
李海濱回憶,2007年決定引進機器人時,曾有不少爭議,但實際反響很好。“原先我們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機器人進駐后,工人們可在技能要求更高的崗位上工作,加強了企業創新能力。由此,企業也在向先進制造業轉變,生產具有更高新技術含量的產品。”
曹偉強對此感觸很深。原來,在汽缸缸蓋生產線上,一個缸蓋通常有三四斤重。為完成作業,每次搬運缸蓋都只能靠人完成。隨著業務量的遞增,這樣簡單又枯燥的動作,一個工人一天要重復成百上千次。但有了機器人之后,光搬運的動作,它一天就能準確無誤地完成3000次左右,而且一臺就能整合四道工序,三臺就能組成生產線,直接生產成品。由此,這條生產線上的人工從最早的4人縮減至了2人。
李海濱指出,通過實踐,機器人最適合的崗位是那些需要重復多次的簡單作業崗位、勞動強度大的崗位,以及作業環境較差的崗位。比如搬運壓縮機。壓縮機每臺重量都再10-15公斤上下。人工平均9秒搬運一臺,機器人則是7.5秒到8秒一臺。“生產效率就是從這看似不起眼的一秒鐘里提高的。”他說。
平均來看,一臺機器人的生產能力至少相當于三個人。以H4殼體生產線為例,改造前,每班10人,班產能2949臺,人均產能295臺,人均操作設備1.2臺;改造后,每班只有3人,但班產能擴大待3392臺,人均產能1131臺,人均操作設備7.7臺。
機器人有效地降低了日立生產成本,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未來的日立公司將以機器人全面武裝企業,不久的未來有望實現無人工廠。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