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以蒸汽機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帶領人類進入機器時代,機器代替人工,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人類也開始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逐漸解放出來。隨后的兩次工業革命,機器得到了極大發展,人們越來越享受到機器帶來的便利。技術在發展,機器也在進步,機器結構越來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強大,即便如此,呆木蠢笨的機器還是不能替代人的全部工作,這促使人類給機器帶來一些改變,賦予機器"生命"。
工業機器人的發明可謂是人類創造機器"生命"努力的一個結晶。工業機器人的最早設想來自于捷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的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劇中機器人"Robot"是一個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機器,是一種人造的勞力。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并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借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采用這種控制方式。工業機器人的出現對勞動力不足的國家是一個福音,比如日本。

20世紀60、70年代的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但是勞動力卻處于嚴重不足的困境,工業機器人的出現受到日本企業的歡迎。日本政府在經濟上采取積極扶植政策,鼓勵發展和推廣機器人,激發了企業從事機器人產業的積極性。政府對中、小企業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優惠政策,如由政府銀行提供優惠的低息資金,鼓勵集資成立機器人長期租賃公司,公司出資購入機器人后長期租給用戶,使用者每月只需付較低廉的租金,大大減輕了企業購入機器人所需的資金負擔。經過多年發展,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在數量、種類方面居世界首位,日本機器人產業也成為國際機器人行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如國內人士熟悉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中的安川電機與發那科就是日本企業。
工業機器人在中國也有很長的發展歷史,20世紀70年代,中國就開始研制工業機器人。后來我國也建立了第一條采用國產機器人的生產線--東風系列駕駛室多品種棍流機器人噴涂生產線,該線有7臺國產PJ系列噴涂機器人和PM系列噴涂機和周邊設備構成。但由于一系列原因,我國的機器人技術發展還是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差距。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
在中國經濟轉型、制造業升級的關口,我國機器人產業也迎來戰略性發展機遇,目前我國的機器人產業正在飛速發展,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這與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在國內,有相當一批機器人企業快速崛起壯大,沈陽新松、廣州數控、埃夫特、埃斯頓等機器人企業在業內也聲譽日隆。我國機器人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問題,如控制系統與減速機等核心技術還存在短板,機器人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這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解決的。中自網版權所有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