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在政府優惠政策的庇護下經過幾年快速增長時期,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回收,政府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開始大幅度下調,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時候,經過長期的政府“輸血”培育起來的光伏產業經不起市場的檢驗,遇上補貼回收之后,光伏企業就變得極為軟弱,是典型的溫室幼苗。但是有專家人士指出,光伏作為一類新興能源產業不能一直依靠政府來“輸血”,否則永遠也成不了氣候,優惠政策只不過短暫的扶持而已。
點 評:
脫困境政策帶來多利好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扶持政策的推動,尤其是海外市場劇烈萎縮的情況下,想要打開未充分啟動的國內市場,政策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國內光伏產業和光伏市場仍然處于嬰兒階段,不可能采取火電的發展模式,因此更需要市場的接納和政策的支持。”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遭遇寒冬后,我國密集出臺了多項措施,為光伏產業“雪中送炭”。雖然補助標準有所降低,但業界仍然很振奮。因為相對于去年光伏組件價格大幅跳水,下調補助標準完全在預料之中,而下降的幅度低于預期;同時,根據規劃目標,今年的“金太陽”示范工程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業內人士表示,要實現到2015年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15GW的目標,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程裝機容量有可能達到1吉瓦,保持同比50%的增長速度。據此,2012年的補貼總額較2011年將上漲32.5%,更多的企業、項目將受益。密集的優惠政策,推動我國光伏裝機市場實現跨越性增長,特別是去年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直接推動我國去年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2.5GW左右。
樂觀的前提是審慎
對于光伏產業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啟動國內市場已成為決策者和業界的共識。隨著一批扶持政策的出臺,不少人開始歡呼,“光伏的春天已經來臨”。冷靜地思考一下,其實形勢并沒有如此樂觀:春天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它的步伐也不輕松。
從行業層面上看,過去幾年,在光伏產gesep全球節能環保網業暴利的驅使下,許多企業盲目擴張,一味地擴大產能,并沒有掌握關鍵技術,產品沒有核心競爭力。由此導致我們在國際市場上主要依賴廉價勞動力和巨大資源環境代價來打拼。在開拓國內市場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再重蹈覆轍。要改變這種局面,掌握關鍵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絕對不是一夜之間可能完成的,這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和時間的積累。
從技術層面看,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很快。但目前的價格仍在每千瓦時1元以上。發電成本過高,仍是光伏內需擴張的最大制約因素。成本的降低一方面依賴于規模的擴大,一方面依賴于技術的進步。這些也需要時間。
當然,無論從行業發展角度,還是從節能減排角度,我國光伏市場的拓展勢在必行。但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光伏行業應當充分認識到其中的艱辛,做出正確的市場判斷和發展決策,積蓄力量,做好準備,以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調結構造血能力需加強
力度可觀的扶持措施,讓苦苦掙扎的光伏企業感到了一絲暖意。但是,這些都尚未改變我國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困難境地;同時,在政策制訂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去年,在光伏電池快速降價的同時,政策提出的是高額補貼,再加上地方的項目核準權限,引發西部數省區的大規模光伏電站建設熱潮。但因為與光伏中長期規劃和電網建設銜接不力,“大躍進”式搶建的光伏電站面臨閑置“窩電”的嚴峻形勢。因此,很多專家都把目前的扶持措施定義為“輸血式”的補貼,政策的精確性也不足。實踐中,一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種種手段也能領到補貼。本為刺激企業發展能力的補貼,反而成了維持落后生產力的推手。
與此同時,扶持政策的系統性、協調性也有待加強。“目前政府支持更多停留在發電補貼上,而對于明確光伏發電強制性市場份額以及對光伏系統給予貸款、稅收及財政方面的支持尚無明文規定。”柳卸林表示,政府有關部門在補貼光伏項目的同時,應該通過更為合理的制度設計,提高產業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將救市與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我國光伏產業核心競爭力結合起來。
“現階段新能源發展離不開政府補貼,但補貼政策要破除行政因素,體現效率原則,引進競爭機制,這樣才能激發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勝茂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首先要實現總量控制,每年的補貼力度一定要和光伏發展的目標結合起來,而發展目標的制訂,又要和電網的消納能力結合起來。其次,要用光伏發電的補貼設計出一種優勝劣汰的機制,讓有限的資金運用到有真正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上。更為重要的是,光伏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把目標放在惠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上去。
擴內需產業鏈條待拉長
一個產業在初期、中期是需要政府補貼的,否則這個產業發展不起來。“但是一個產業,太陽能也好,風電也好,如果長期還是靠政府來進行補貼,這個產業是沒有前途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曾這樣告誡光伏產業。
政府的補貼政策模式不可能是光伏行業發展的長期模式。沐浴在政策春風里的光伏企業,尤其應當重視提高自身的技術含量,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產業鏈條,占領產業高端。“因為任何優惠政策都是暫時的,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經受住市場的嚴峻考驗。”柳卸林表示。國內光伏市場的開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于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和轉換效率的提升,其中,光伏設備制造產業大有潛力可挖。逐步實現制造設備核心產品的國產化,才能加速電池片成本的降低和轉換效率的提高。
總而言之,光伏企業必須要自身尋找發展出路,政府的扶持政策只不過對新興產業的前期扶持,等到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環境之后,政策就會回收,所有企業都進入一個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經受優勝劣汰的選擇;能否快速擺脫政府的外衣就看企業的成長之路;不追求科技發展之路,不走自主創新道路是無法走向市場的,結果只能是一個——被市場淘汰。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