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工業4.0理念近年來在國內十分火熱,它是德國的創新之舉,無疑對我們有著很好的借鑒和參照作用。但是,中國畢竟不是德國,我們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文化理念價值觀。由于條件、起點和階段的不同,所以也決定了我們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們的做法,而應該堅定地立足于我們自身制造業的現實,結合國際發展趨勢,發展出自己的理念,制定我們自己的標準和政策。
中國制造業行業的分布十分廣,其發展更呈現兩極化的不均衡,地域、年代、人員素質等等方面差異巨大。因此,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有自己的節奏和做法,一方面要兼顧到我們的企業在價值理念和戰略視野、管理基礎和技術基礎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又要聚焦大家的眼光,明確總的發展方向,找到具體的落腳點。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2012年8月由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以下簡稱“聯盟”)首次提出了建設“中國智慧工廠”的愿景,并在深入分析國內各地域、各行業制造業的巨大差異和內在共性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情及制造業現狀,提出了可以被制造業各級決策者所理解、所接受的 “中國智慧工廠1.0”,希望能夠讓處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水平的制造業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清晰的方向,從而產生內生的動力。
什么是“智慧工廠”?
老子曰:知人者智。智慧是指知人、了解人。“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智慧區別于智能,智能主要指智力與才能,偏向于具體的手段和技術,屬于“器”的層面;智慧是思想,屬于“道” 的層面。“智慧工廠”和當下許多人談論的智能工廠的最明顯的區別是:智能工廠是用智能化的手段控制生產設備,是自動化、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智能化取代了低端的人力勞動,其發展的極致便是無人化工廠;“智慧工廠”則是生產方式,是讓智能化的工廠設備感知人的需求,成為開發人員、生產維護人員、商務管理人員、供應商、系統集成商、服務商和用戶等社會角色的紐帶,并更好地為人來服務。人重新回到工廠并居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智慧工廠”不是消滅人或取代人,而是提升人的素質和決策能力。“智慧工廠”強調人和產品、設備、環境的互動,或者說是智能工廠與人的互動,是以人為中心的工廠或人本工廠。中國的“智慧工廠1.0”概念既充分擁抱現代科技的發展成果,又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人本,潮流又經典。
針對智慧工廠,聯盟給出了新的定義:“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是在制造業一系列科學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深度融合自動化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和智能科學技術,結合數據、信息和知識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新一代制造業企業及其生態系統。智慧工廠以創造全新客戶價值和最佳用戶體驗為最高宗旨,涵蓋了廣泛的協作網絡和知識集合。它是繼自動化工廠、信息化工廠、智能化工廠之后,現代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新的高級階段。
“智慧工廠1.0”是針對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整合成熟技術與經驗,實現轉型升級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智慧工廠的關鍵一步。我們希望通過“智慧工廠1.0”的實踐,有四個層面的收獲。第一個是針對企業做頂層設計,第二個是聯合行業領先客戶共建示范工廠;第三個是聯合制訂“智慧工廠1.0”的技術規范、聯盟標準及行動指南。第四個是圍繞智慧工廠初步創造一個價值鏈或生態圈。然而,我們充分意識到,推進“智慧工廠”建設,僅僅依靠聯盟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走開放合作之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