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在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題為《合作共創中德制造業的美好明天》的主旨報告時指出,要通過比較分析《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這兩個戰略的共同之處和各自特點,尋找雙方可能的合作點,讓這兩個戰略成為促進兩國產業合作的強大力量。
2013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去年以來,中國政府也組織力量編制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2014年10月,中德兩國簽署《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共同應對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挑戰。
苗圩認為,從共同點看,《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出臺,都是為了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德國工業4.0著眼高端裝備,提出建設信息物理系統,并積極布局智能工廠,推進智能生產;《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苗圩又從不同點分析,認為中德兩國新戰略無論是發展基礎、產業階段,還是戰略任務都具有各自特點:德國是世界制造業強國和領先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大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美國和日本;我國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與德國相比,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技術水平,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品牌形象,都存在較大差距。
在產業階段方面,德國工業4.0是在順利完成工業1.0、工業2.0,基本完成工業3.0之后提出的發展戰略,是自然的串聯式發展。中國制造業尚處于工業2.0和工業3.0并行發展的階段,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所以我國的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
在戰略任務方面,德國工業4.0就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業的高端產業和高端環節;《中國制造2025》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規劃,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謀劃,不僅要提出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和措施,還要加大對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力度,同時還要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苗圩在主旨報告的最后,提出了加強雙方深化合作的六點建議。
一是啟動政府指導下的對話機制。中德雙方推選的對話牽頭單位分別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雙方應就對話機制的框架、合作的方向和思路,以及行動計劃等問題交換意見,并邀請兩國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科研院所廣泛參加。
二是開展戰略研究合作。支持雙方在對話機制下共同開展相關前瞻性、戰略性課題研究,探討全球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雙方在未來發展目標、實現路徑上的共識和差異,尋求雙方在先進制造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綠色低碳工業以及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合作機會。2015年,雙方可聯合開展“智能制造——新一輪全球制造業變革”課題研究,政府給予支持和資助,在課題研究完成后,公開發布研究成果,引導兩國及全球制造業的變革創新。
三是加強標準化合作。中德雙方將繼續加強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框架下的現有合作,在智能制造領域組織雙方的協會、科研院所和企業開展對話交流,制定一批通用標準并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推廣,并努力形成國際標準。2015年,重點是推進中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與德國工業4.0標準化組織,在標準體系和重點標準研究等方面加強交流。
四是開展試點示范及經驗交流。雙方在對話機制下,推動政府指導部門間實現信息共享和機會分享。要發揮中德各自的優勢,推動在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等領域的示范推廣,同時積極鼓勵中德企業參與現有政策框架下的試點示范項目。2015年,重點在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化生產服務等領域,開展企業試點示范和經驗交流。
五是加強人員交流培訓。利用政府互訪、行業對接、學術交流、展會論壇等契機,推動中德智能制造領域相關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和科技人員加強交流,重點研討德國雙元制職業人才培養模式,試點中德聯合辦學方式。2015年,推動智能制造納入中德新一輪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的重點支持領域。
六是共建產業示范園區。充分利用現有的中德產業園區等基礎,吸引中德企業入園發展。2015年,將重點支持弗勞恩霍夫協會與廣東省揭陽市按照工業4.0標準共建中德金屬生態城,支持沈陽市建設中德高端裝備產業園。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