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概念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999年提出。據壓力校驗儀了解,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國際電信聯盟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開始聚焦這個詞,以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提出,把任何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如RFID)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可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創造出大量數據,但物聯網創造出的數據將遠遠多于互聯網,創造出大量的數據海。”潘云鶴說,我國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數據海,比如,商業主管部門建立的商業數據中心;再如,包括氣象、海洋、國土、通信等部門建立的遙感數據中心等。
物聯網時代一個特別顯著的特征就是“萬物數據化”——潘云鶴指出,在物聯網時代,將迎來“數字化的第三波”:萬物數據化、標識化。
潘云鶴說,物聯網的運用將會表現在很多領域,而且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比如,居民佩戴上小型的無線傳感器,對個人的生理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并通過無線通信將數據傳給數據中心,不僅可以用于實時監測、分析,而且可以形成健康信息數據海。
健康信息數據海是“智慧醫療”網絡的核心。它不僅可以隨時掌握居民的健康狀況,而且還可以系統分析和有效預防疾病。醫生也可以從中認識疾病和健康的進一步規律,并對大規模的疾病爆發做出準確的預測。
“讓物體發出越來越豐富的數據,是物聯網、智能城市最基礎的工作,也是當前各種創新的前沿。”潘云鶴預測,包括新型傳感器、標識器、監測儀器、醫療儀器、家用健康設備、食用安全儀器、新型玩具與文具等,會形成巨大的新產品空間,也會有力地推動科學的發展。
物聯網由五大技術系統支撐:通信系統、計算系統、控制系統、感知系統和數據海。各種技術的發展和技術之間的綜合集成,將會向工程科技提供巨大的空間。潘云鶴說,在不久的將來,只需要動動手指,通過手機或電腦即可對家居進行控制;即可通過傳感器對農產品監控,從而開展有效的灌溉和噴灑農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即可通過人體佩戴的小型傳感器進行健康數據的搜集。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精細農牧業、智慧醫療、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工業自動控制、金融服務業、國防軍事等,皆使物聯網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將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壓力校驗儀預測,僅以智能物流為例,預計到2015年,這一領域的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就將達到300億元。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