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地點是中關村菜市場旁邊一幢灰白色小樓。如今那里已經高樓林立,了無痕跡。萬潤南的辦公室在黑乎乎一樓走廊的盡頭。1986年四通的銷售額已經過億元,報紙電視中都把四通稱作改革開放中民營企業(yè)的一面旗幟。但是四通的辦公室條件很簡陋,萬潤南的辦公室頂多10平方米,燈光灰暗。當時的北京天氣還有些冷,萬潤南熱情地接待了忐忑不安的我。
許久未見的萬潤南穿著西服、打著領帶,讓我感覺到一點陌生和幾分新鮮。1987年之前,在中國的街頭穿西服打領帶的還極為稀少。后來知道,那個時候的四通就是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有的四通員工都要穿西服、打領帶,襯衫上還印有四通的徽標,看起來精神、職業(yè)、與眾不同。萬潤南遠遠地笑臉和藹可親,很容易拉近與你的距離。
那次談話,萬潤南有兩句話打動了我。第一句是:“李玉琢,你是科學院計算中心少有的優(yōu)秀管理干部之一。如果你能加盟四通,我非常歡迎。”這是捧我,但很受用。
萬潤南的第二句話讓我更為震驚,他說:“四通將來要做中國的IBM。”
當時的IBM年收入達到500多億美元,差不多與中國一年的進出口總額相當--那是藍色巨人。這樣一個起步不過三年的小公司居然挑戰(zhàn)世界巨人,真讓我目瞪口呆。震驚之余,更是佩服萬潤南的遠大志向和超人勇氣,覺得能與他這樣一批人為伍是一種光榮。
“做中國的IBM”這句口號,不要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即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召力量。
萬潤南“心”很大,他說:“中國的IBM是什么?就是世界的四通。”如果評選新中國最具有國際眼光的企業(yè)家,我想萬潤南一定是其中最早的一個。
我的性格中一直有一種沖動:做有理想的事業(yè),將“文化大革命”中耽誤的十年抓緊補回來。后來,有人問我當年為什么加入四通而不是聯想或其他公司,除了因為萬潤南在計算中心工作過,相互比較熟悉,彼此都有良好印象之外,他對未來的追求和豪邁的情懷無疑是把我拉進四通的關鍵所在。
我當即對萬潤南說:好吧,我來。不過要等我把計算中心的事情了結了,才能過來。
萬潤南說:我等你。
就這樣,我一步從體制內跨到體制外,再未回頭過。我不知道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對于四通這樣的民營企業(yè)終究會走多遠,我終究會成就些什么,一無所知。但人就這樣的奇怪,越未知的未來,越神秘的未來,越有一種吸引力。像在計算中心那里一眼可以看到頭的地方,反而讓人覺得乏味,沒有希望。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