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以后,日本并沒有停下核電發展的腳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的能源政策轉向積極推動核電技術的出口。人們審視核電二代技術安全性的同時,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三代技術上。在此背景下,中國核電制造業的現狀和前景又如何?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
中國經濟導報:與二代技術相比,三代核電技術對設備和材料的要求有哪些不同?三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給中國核電制造帶來哪些影響?
葉奇蓁:我國現在正在建設的三代機組有AP1000和EPR。
AP1000的主設備包括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汽輪發電機等。三代的規模和容量都大于目前運行和建設的二代的百萬千瓦級機組,特別是AP1000的主循環泵,采用屏蔽電機,其難度較大,目前西屋公司還在進行研制和試驗考核。
EPR主設備大體沿用原設計的概念,僅容量和尺寸有所擴大,但汽輪發電機的容量達到1750MW,首次制造超大容量的汽輪發電機組還需要進行一定的科研攻關。
至于材料,三代機組為了滿足60年的壽期,對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鍛造主管道、鋼安全殼等,因此需進行相應的科研攻關,可喜的是鍛造主管道和鋼安全殼用材已研制成功,并已經在工程上得到應用。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核電設備制造商能否滿足未來發展的要求?
葉奇蓁:中國核電設備制造商具有先進的、規模巨大的、完整的生產裝備,有能力滿足未來核電的發展,無論是在技術規范上,還是在產量規模上,均在世界前列。
只要在科研和技術攻關上加大力度,掌握先進的制造工藝,同時提升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水平,貫徹核安全文化,運用先進的管理技術,相信在與國外同行的競爭中會取得成功的。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核電設備制造做大做強,正在做哪些努力?
葉奇蓁:中國核電設備制造業,目前在裝備設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配備了世界一流的設備和檢測儀表,但是科研工作還需要加強,產品不能停留在仿制,要開發自己的工藝技術和專利知識。為此,制造廠應有科研投入,并計入成本,這樣才能不斷壯大,真正做大做強。此外,我國在基礎材料開發上還有差距,這方面一定要大力抓上去。
中國經濟導報: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后,我國也開始了核安全的自查,我國在核電安全設計、預防不可抗力因素、核電廠選址及事故應急響應等技術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改進和提高?我國的核電公司和核電產業走向世界還需做好哪些準備?
葉奇蓁:通過對在役和在建核電站的核安全檢查,我國核電站的設計是安全可靠的。由于有先發優勢,我國核電水平處于世界的前列。運行核電站總體上是安全的,核安全監管是到位的,建造質量是受控的。在建核電站采取了一系列改進措施,安全性將進一步提高。同時,針對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經驗教訓,為預防極端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在防洪、防全廠斷電、可靠電源后備、應急堆芯冷卻、應急冷卻水源配備、嚴重事故預防和管理守則的制定、應急指揮中心的改進等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分期分批按計劃實施。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核電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核電裝備發展最快的國家,技術研發最多的國家。三代壓水堆核電站在建的8臺有6臺在中國,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核電有能力走向世界,并必然會走向世界。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