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難回暖 中國11月紡織品出口增長急剎車
已有102867次閱讀2011-12-27標簽:紡織
11月份,紡織品出口80.3億美元,服裝出口123.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6%和3.5%。
而9月、10月的紡織品出口和服裝出口的增速分別是16.7%和13.9%、18.4%和6%,繼9月份服裝出口增速首次落后于紡織品增速之后,二者之間差距逐月拉大。“我國紡織品主要是紗和布,出口到東南亞。服裝等終端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以上數據說明,作為紡織出口‘重頭戲’的服裝,海外市場的萎縮對其的打擊一目了然。”中國第一紡織網主編汪前進說。
汪前進指出,11月出口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數字并不少。“但問題的關鍵不是金額,而是數量。若考慮到因成本因素和匯率因素較快增長的紡織服裝單價,出口數量的增長就更為低迷了。今年紡織品出口數量的增速在零的附近徘徊,甚至出現負增長,下滑了二到三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出口增幅銳減折射了訂單的縮水,主要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導致消費減弱;二是隨著中國生產要素成本高企,紡織品價格優勢漸失,訂單大量轉移。
生意社紡織分社社長夏婷指出,中國紡織品基本以出口為主,因此全球紡織品消費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內紡織品出口量的多少,特別是歐美市場以及國際金融形勢更起到重要作用。而縱觀11月份(其實不止11月份),美歐債務危機頻現,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導致市場消費水平處于近幾年的低位,因此中國出口很難有起色。
據進口國海關統計,1至9月,我在歐盟紡織品服裝進口市場份額為41.1%,比去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1至10月,我在美國進口市場份額為38.9%,比去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
考慮到國際大盤影響,11月份股市一片低迷,大宗商品市場也是頻頻飚綠,國內外金融市場也是一片慘淡,“從上游原料采購,到企業生產力,再到終端的產品消費,都落入冰點時期,出口量減少實為預料之中。”夏婷說。
汪前進進一步指出,國內因素同樣不可忽視。由于中國人工成本等生產要素上漲和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雙重影響,終端產品單價相應大幅提價,中國紡織品的價格優勢不再,導致訂單大量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河北柏立信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山就向記者證實,因出口價格上漲,該公司的產品與印度、巴基斯坦相比而言沒有優勢。“雖然客商知道中國的商品質量更好,但是卻對價格連連搖頭。若不抬價,對歐美出口基本無利潤可言。”
紡織商會一位負責人透露,訂單轉移一直存在,卻在今年達到了高峰。主要因為國內勞動力成本剛性增長,棉花等紡織原材料價格過高,不少客商無法承受中國產品的價格上漲,而把大量低檔產品的加工生產轉移到孟加拉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
國際環境令紡織市場難回暖
紡織品出口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年末翹尾并沒有如期而至。
按照市場習慣,一般進入傳統的年末購物消費季節,外貿商品出口都會大幅提升,并且國內消費力也會高峰發展。“而就今年來看,直到如今,歐美市場經濟依然沒有明顯的好轉,雖然歐盟峰會發布一系列挽救措施,但很顯然危機并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需經過相當長的過渡階段,因此本年末明年初期紡織品市場的年終翹尾將很難實現。”夏婷說。
夏婷稱,“就經濟形勢來看,明年初消費市場依舊不會很樂觀,紡織品出口市場估計在短期內仍難大幅回暖。”
從綜合市場來看,在明年新市開始之前,國內紡織市場將以盤整為主,大勢可能以偏弱趨勢晃動。而新市開始之后,決定紡織市場是否回暖的主要因素還是下游消費市場的情況,終端發力才能使上游得到支撐,一些產業間的諸如限產保價或者囤貨之舉,大概只能解一時燃眉之急。
汪前進預計稱,明年形勢將更加嚴峻,紡織品出口金額增幅將為個位數,甚至負增長;出口數量增長也不容樂觀,因為歐美經濟可能還會下滑。
原料價格的波動也為紡織企業增添了不利的變數。據生意社價格監測,今年二季度以來,紡織原料市場價格紛紛跌價,且基本屬于直跌狀態,市場異常悲涼。進入11月份大多紡織原料企業,特別是化纖企業通過減產方式來控制一路下跌的價格,有效提振了市場。但是下游終端企業持續低迷,織造企業開工率降低,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已有提早放假打算。
多重寒流的夾擊下,企業不得不探尋新的生存之道。
河北柏立信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俊山表示,自今年6月份以后產品出口開始出現下滑跡象以來,今年歐盟訂單同比下降10%,銷售額減少100萬美元左右。由于對明年形勢預估不樂觀,公司已經準備遠赴俄羅斯開拓新市場,并且通過研發新產品、開發品牌,占領高端市場。他舉例說,使用了新纖維材料——竹纖維的毛巾,價格可以比普通毛巾高出20%,一條竹纖維毛巾能賣到6~10美金。
萬事利絲綢股份(2.79,-0.04,-1.41%)公司總經理文禮則告知記者,今年的訂單寥寥可數。“歐美國家的普通單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并且一去不復返。但我們的優勢是深加工,中國一定比東南亞國家強。設計是競爭的核心,沒有設計的話,就與普通勞動密集型企業無異。”
由于五年就預測到了訂單轉移的趨勢,萬事利如今著力開辟國內市場,并在禮品和面料方面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優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