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初,我被安排到電控事業部工作。那是兆瓦機組剛剛安裝,機組不太成熟,人們對新機型也不太熟悉。電控的問題接連不斷,整個隊伍為應付現場的問題,搞得人仰馬翻,筋疲力盡,彌漫著一片沮喪的情緒。
早期最嚴重的問題基本是三個部分,變流器的故障,變槳控制器的故障,DP(通信)故障,尤其DP 故障幾乎占了所有故障的70%。那時候,電控的主設備都是進口的,但外國廠家的工作方式,解決問題的速度,以及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給我們上了很難受的第一課:他們不會按我們的希望去解決問題,他們也沒有把我們提的意見放在眼里。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自己靠自己。
打開局面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在電控事業部推行項目制管理,針對眼前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我們成立了不同的項目小組(金風的項目管理從此走向軌道)。記得當時成立了十幾個項目組,至少一半以上是針對現場問題的,屬于攻關型的。同時,我們還設立了產品研究和開發型的項目組。在那樣緊急和人員有限的情況下,設立后一種項目組在一些人看來是“不顧大局”、“不務正業”。在我看來,對問題不做深入的研究,解決現場問題就可能不徹底;如果不能把主要的電控設備和有關技術通過開發盡快做出產品來,就不能說我們掌握了這項技術。同時我更希望通過這些工作和過程,培養一支有水平的電控技術隊伍。
找到所有問題的根源,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對于技術問題,工藝問題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漸深入和明晰的過程。在項目小組鍥而不舍的努力下,在產品供應商的協作下,一個月、兩個月、半年,有的在一年之后,問題被一個個解決,機組也逐漸趨于穩定。記得2008 年9 月份,安裝的近百臺機組可利用率終于達到92% 時,我興奮得一夜未眠。
在我的記憶中,DP 問題和變槳控制器的問題解決是最讓人難忘的。先說DP 的問題,李強小組負責的這個項目。在機組的塔架和機艙內,各種電氣安裝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強電、弱點、交流電、直流電、大電流、小信號交織在一起,不是被影響就是影響別人,千頭萬緒一團亂麻。記得小組曾對塔架內的輻射干擾源,以及設備、線路被干擾情況,地線情況,接線工藝等進行過各種檢查和測試,發現過地線問題,接插頭的問題,通信線路選擇的問題,滑環的問題,變槳控制器的直流電源以及接地的問題,電纜及通信線路安裝工藝的問題,當這些問題一一被改進之后,并形成明確的采購技術標準、安裝技術規范,DP 故障就像SARS 一樣徹底消失了。最近我還想,明年電控技術中心是否應當設立“電氣系統室”這樣一個部門,繼續研究避雷、地線、EMC 以及電氣設備構成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對VENSYS 變槳控制器故障問題解決的同時也是一個產品不斷被改進的過程。龐云亭小組負責這個項目。初期,充電電源NG5 經常被燒毀,超級電容經常失效,旋轉編碼器經常丟碼,散熱風扇經常損壞。我記得我還參與過他們的兩項內容的討論。一是直流電源該不該接地的問題,有人告訴我說,設計者認為不接地沒有問題。這個說法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還有一個是超級電容在電路中的接法使它不斷處于充放電的過程(電容充放電的次數決定它的壽命),同時也容易損壞充電電源NG5,后來證明電路的設計是有問題的。另外兩個問題比較深奧,好像是直流電源輸出的不同負載是否該分開的問題,以及旋轉編碼器的連接軸被磁化引起計數錯誤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發行如果沒有一個鍥而不舍的深入探索的精神,以及多方面的知識背景,是難以發現并解決的。包括散熱風扇的損壞,在如何解決輪轂中的沙粒引起的問題上也頗動了一番腦筋。
這些問題得以解決,首先與電控人員破除對于外國技術、產品、設計人員的盲目迷信有重大關系。記得剛到電控事業部時,大家對于外國產品幾乎一籌莫展,對于外國技術人員的錯誤很少懷疑。為此我還寫過一篇文章《金風人失去自信力了嗎?》,批判在外國技術、產品、設計人員面前的自我貶低和妄自菲薄,提倡解放思想、大膽懷疑和親自試驗的做法。正是在這樣一種工作思路的指導下,電控人員開始擺脫對外國技術人員的盲目依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但深入現場調查問題,還敢于解剖外國產品,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去改進外國人設計的產品。SWTTCH 變流器,FREQCON 變流器, VENSYS 變槳控制器,包括LUST、SSB 的變槳控制器,幾乎都在我們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消除一個個設計、工藝以及器件選用上的缺點,逐漸成熟起來的。
更為可喜的是,2008 年我們在為現場消缺、改進外國產品的同時,一直沒有停止開發設計金風自己的電控主設備以及并網技術的研究。2010 年,以劉世軍博士為主的項目小組經過兩年的努力,開發完成1.5/2.5MW 的大功率變流器,并成功并網發電;以李慶江為主的項目小組完成用于高海拔和87 葉片的變槳控制器的開發,也已并網發電;以喬元為主的項目小組完成了金風機組低電壓穿越的研究和試驗。我們改造和自主研發、生產的電控主設備2010 年配套量達到50% 左右,明年配套的比例會更大。金風興辦的中國最大的電控設備工廠——天誠同創其實也是兩年前的成果。在這里,我要強調的一點是,項目負責人的選擇問題,電控事業部大多數項目的成功與項目負責人的業務水平、組織能力有很大的關系。當時的總工程師孫志勇的思想開放、工作積極、知識面廣以及總工辦主任陳晨有想法,有推動力也有一定的關系。
2010 年十月,已經裝機運行的1600 多臺機組平均可利用率已經達到98% 以上,又幾十臺的92% 到98%,這種進步是驚人的。兩年前,我們播下的種子,今天開花結果了。至少在電控技術方面,金風基本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需要一點遠見和堅持。
武總最近給我一條短信,希望我對解決750 機組現存的問題加以指導。我本來想寫一篇關于如何處理技術問題的文章,后來我想,寫一篇處理問題的思路和做法的文章也許更有意義。電控事業部是我兩年前的一項工作,它已經進入歷史。但我依然懷念那一段整個集體充滿激情和具有創造性的日子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