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佛山還沒有類似政策和目標,但這股近在咫尺的浪潮,很難讓這座制造大市置身事外。事實上,佛山的機器人供需鏈已開始在內部形成循環。對于佛山制造而言,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已經勢不可擋。
真正值得人們關心的是,在機器人加入后,那些制造業崗位和從業者的命運。種種跡象表明,機器人大規模“搶飯碗”的現象與佛山還有相當距離。與此同時,一部分依靠一定難度的技能支撐的傳統崗位即將消失;在機器人生產線上,將出現更多技能和薪酬兩極分化的崗位。
節約出來的人力何去從?
在機器自動化時代,工人需要保持學習的欲望。“工人不會因為新設備的到來而被淘汰,但會因為不適應或不學習而被淘汰。”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機器換人”,是指用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技術與裝備代替勞動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今年,東莞為此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在國內,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工業機器人都迎來了空前的熱度。本周來自杭州的消息稱,今年當地將實現“機器換人”項目總投資818億元以上。
廣州則計劃到2020年要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而在佛山各工業園內,越來越多企業對此開始有切身體驗。
“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工人越來越不好招了。”作為專門從事汽車排氣管焊接的企業,佛山市光昱不銹鋼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陳靜波表示,去年9月該公司引進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已完全融入生產正軌,效果令人驚喜。“目前一臺機器人能同時焊接不止一種產品,相當于原來的2—4個人的工作量,效率是原來的2.5倍。”陳靜波告訴記者,投入機器人以后,漏焊現象大大減少。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