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500強虧損榜”,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最新縮影。近日,有媒體統計,“世界500強”榜單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現虧損,其中中國獨占16席,且全被國企所包攬,“遙遙領先”美國4席。這16家營業收入方面的“巨人”,卻成為利潤和效益方面的“矮子”,虧損總額高達377億元。
澎湃新聞綜合多方信息得知,決策者有意設計一個名為“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規劃。這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其基本思路是,借助兩個IT的結合(Industry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改變中國制造業現狀,令中國到2025年躋身現代工業強國之列。而泉州,則已被中國工程院列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板。
為此,澎湃新聞記者上月趕赴泉州調研。以下是這組調研稿的第四篇,意在直觀感受中國制造與工業4.0之間的距離。
調研組認為,泉州的現狀是全面實現達到工業1.0,大部達到工業2.0,局部具有工業3.0,點狀出現工業4.0萌芽。
2012年初,50歲的陳榮法從泉州市下轄的南安調任晉江,出任市委書記。
“到了晉江不久,他就問晉江有沒有生產力促進中心,在什么地方?如果沒有就要去建。”晉江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李建華回憶。
“其實,那時候我們有一個生產力促進中心,但是沒有經營場所,也沒有實質運作。于是,當年我們就租了電信大樓的一部分,有2000平方米,開始真正建設起來了。”李建華告訴澎湃新聞。
雖然晉江毗鄰泉州市,離廈門也并不遠,但想吸引人才到當地工作,并不容易。
好在有黃敬前。據《福州大學報》披露,2011年6月,福州大學八方物流學院院長黃敬前掛職晉江市副市長,協助分管科技、旅游等工作。任上,黃敬前建設晉江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引進建設晉江——哈工大機器人研發中心、中小企業信息服務平臺、專利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福州大學晉江市裝備制造數字化設計工程研究中心、眾合聯公司物聯網研發中心,以及晉江英特涌道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等。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正是黃敬前的關系,哈工大才會到晉江。
李建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和高校合作,晉江選擇的模式是,政府為企業技術服務買單,為產業共性設備研發買單。
“每年,我們撥給哈工大230萬元,給福州大學100萬元,希望他們免費給晉江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李建華說。
而晉江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所起的作用,就是讓企業和科研機構對接。
以哈工大機器人研發中心為例,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們已經走訪了50家晉江企業,完成福派園、艾派、晉成等公司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技術方案50套。
這還只是小成果。
晉江市科技與信息化局副局長許榕鳳告訴澎湃新聞,今年,晉江市和哈工大共同投入研發了具有共性技術的“食品自動包裝線”和“大規格瓷磚自動包裝線”。按計劃,哈工大8月份從學校調撥15到20套數控機械在晉江設立加工中心,進入產業化階段。
李建華介紹說,原來陶瓷行業用工量最大的,就是在瓷磚包裝這道工序上,每條包裝生產線需要12人,如果“兩班倒”則需24人。而有了“大規格瓷磚自動包裝線”,一條生產線僅需2個人,一下子就為陶瓷企業減少10人的用工量,包裝生產效率還提高了2倍。
而“自動斷線檢測系統”則能夠解決紡織行業的人工依賴問題。
“原來,紡織企業生產所用的經編織機,由于會不時出現斷線的情況,需要工人及時發現處理,所以一般一名工人只能同時看管兩臺經編織機。而我們這個系統則實現了斷線自動檢測、自動停機,避免坯布廢品的產生,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將管理織機效率提升20倍,即從每人同時管理兩臺織機,提升到每人可同時管理40臺織機以上。”李建華說。
眼下,泉州全市范圍內正在推進“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其目的就是通過建立更多類似晉江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這樣的機構,推動企業創新。
泉州雖是福建省第一大經濟體,但近年來所受挑戰越來越大,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泉州市一名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以當地最聞名的鞋服為例,當地紡織鞋服業中存在大量自動化程度不高的設備,甚至有些工序主要由手工操作完成。
泉州還是福建機床產業的主要集中區,產值超過全省機床產業的50%,但仍無法解決水暖等裝備制造行業的一系列問題:密集作業,粉塵彌漫,磨拋質量普遍不穩定,產品一致性差,形狀精度不高。
今年6月15日至20日,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帶領“泉州制造2025”項目組赴泉州,機床和數控是該項目組調研的重點之一。
參加調研的院士專家及項目組成員共有46人,其中院士7人,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有關部門一同參加調研。其中一名參與調研的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單是第一組,就調研了9家企業。
福建先創電子有限公司有員工近千人,年產值接近15億元,有研發人員200余人,生產中已實現機殼的數控加工,采用進口貼片機實現自動化貼片加工。
但調研組發現,該企業在產品裝配過程未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敏捷制造能力、制造信息化尚待完善。
被調研的另一家企業——福建晉工機械有限公司,雖然該公司具有激光切割,數控折彎機和薄板涂裝線等大型制造裝備,多使用簡易數控系統,但是液壓系統卻受制于日本供應商。
而在南方路機,調研組發現,這個企業20年來一直設計制造路面機械,目前該公司的干粉制造設備、制砂設備和石料破碎設備已達到全國第一的地位,瀝青攪拌設備處于全國第三的地位,產品價格比國外同類產品低20%左右。
不過,問題是,南方路機制造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設計信息與制造裝備之間缺乏信息交互,焊接等設備缺乏柔性,產品智能化水平不高。
知情人士透露,調研組在此后的匯報中認為,泉州是服務型政府,而泉州企業家大部分為創一代,專注企業、產品、技術、市場,具有很強的成本和利潤意識,但是整個泉州技術人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需提升。
調研組認為,工業1.0主要是機器制造,機械化生產;工業2.0是流水線,批量生產,標準化;工業3.0是高度自動化,無人化(少人化)生產;而工業4.0是網絡化生產,虛實融合。
“他們認為,泉州的現狀是,全面實現達到工業1.0,大部達到工業2.0,局部具有工業3.0,點狀出現工業4.0萌芽。”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 。
“工業4.0”概念由德國業界最早提出,其源于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物聯網等媒介來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兩年后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產官學”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表了題為《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的報告,稱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
德國“工業4.0”項目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按設想,未來工業生產形式會高度個性化產品,強調顧客與業務伙伴對業務過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的參與;物聯網、服務網以及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成為未來工業的基礎。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