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iRobot的歷程,政府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但這家企業能真正做大,更關鍵的因素卻來自市場。回顧iRobot 20多年的發展史,應該對產業研究者和經營者有所啟迪。
iRobot成立于1990年,當時,機器人市場雖然前景可期,但技術門檻高,短期內市場無法成熟,因此,一般的風險資本往往不愿意投資這類高風險項目。
早期為iRobot持續提供支持的,是政府的科研項目資金。通過“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美國政府為iRobot提供了3000多萬美元資金,支持了約33項研究活動,涉及傳感器和其他機器人的研發。iRobot創始人科林·安格爾承認,如果沒有該計劃的支持,iRobot就成不了該領域的領軍企業。
在iRobot發展之初,由于服務機器人市場機遇還未出現,主要用戶也還是政府,特別是軍方。這既保證了iRobot的發展,也促進了其技術的成熟。先后與iRobot訂立機器人研發合同的美國政府機構,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以及美國陸軍等。
NASA是第一個與iRobot合作的政府機構。1991年,雙方合作開發了首個太空探索機器人Geghis。
DARPA是iRobot發展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在十多年間,雙方簽署了大量研究合同,包括1998年的戰爭移動機器人項目,2004年的小型無人地面車項目(價值3730萬美元,后增加到5140萬美元),2008年的通信中繼機器人項目LANdroids(價值250萬美元)與可重組外形的柔性機器人項目(價值330萬美元),2012年,iRobot再次從DARPA獲得65萬美元,以推進充氣式機械臂研究。
“911”事件后,iRobot研發的搜救機器人PackBot首次進駐世貿中心廢墟,用于搜救工作。到2011年9月,美國陸軍決定在5年內向iRobot支付6000萬美元,訂購PackBot機器人。
政府的支持為iRobot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要把技術優勢轉化為被市場廣泛接受的產品,還需要跨過巨大的鴻溝,而這也是很多技術型企業不能走遠的關鍵。但iRobot似乎沒有陷入這一困局。這家公司的理念是“為現實世界制造機器人”致力于創造現實生活需要的機器人,不斷通過技術和創意,把概念轉化為實質產品。
科林·安格爾認為,不能拘泥于研發擬人化的機器人,否則會減緩產業發展。他說:“制造機器人,成本的考量十分重要。降低結構復雜度的發明,將推動機器人技術的大躍進。”正是憑借這種理念,iRobot在將機器人引入大眾市場,促進機器人的商業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iRobot打開了民用市場缺口的是清潔機器人。最初,它曾與莊臣公司合作開發大型清潔機器人,之后便把目光迅速投向研發低價產品,以進軍普通家庭。
2002年,歷經5年研究,其首款家用清潔機器人Roomba問世,一舉開啟了服務機器人大規模產業化的浪潮,iRobot也因此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004年,能根據臟污程度自動清掃及回充的Roomba Discovery上市,銷量突破100萬臺。2005年,全球第一臺洗地機器人Scooba也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同年11月,iRobot在納斯達克股市掛牌上市。
iRobot已經成為其他服務機器人企業的榜樣。在現有的服務機器人公司中,有不少正是追隨著它的市場定位,模仿其產品設計,進入了服務機器人領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