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7月份發生的海爾“大裁員”風波與其大規模引入機器人有一定關系。資料顯示,海爾早在1999年即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于合資成立機器人技術開發公司,該公司成為國家“863”計劃機器人產業化基地。
除了海爾,格力電器等家電企業紛紛引入機器人,較早見諸報端的是2011年7月郭臺銘接受媒體采訪,稱未來3年內富士康將新增100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郭稱,“要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并在數年內通過自動化消除簡單重復性的工序”。
中國家電、數碼制造領域大規模引入機器人行動引人關注。
多年來,中國企業競爭優勢之一體現為勞動力廉價。在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看來,隨著近年來工資標準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迅速弱化,“人口紅利差不多已經吃完”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共識。勞動力成本優勢弱化,勢必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在目前教育、培訓體系下,產業工人素質不可能有明顯提高。另一方面,中國制造要上新臺階,客觀上需要標準化程度更高的生產方式出現,機器人無疑是最優選擇。
“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標志著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走向終結。中國制造要升級,中國勞動力必須相應升級。”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區市場總監楊曬汝表示,美的集團工廠機器人數量已達到500臺,年底將突破800臺,這些機器人可以將塑料、鋼材等原材料通過自動化操作變成成型的產品零部件;將體積較大的半成品翻邊實現 自動化;將各部件進行組裝成成品;將成品放到運輸帶上進行分類、打包、裝箱等等,而人工則成了生產線的最后一個環節—核驗成品。
按照美的數據:原來的一條遙控器裝配在線手工裝配加檢測需要7人,每小時300個,在配備了4臺機器人之后,現在可達每小時350個,人數則由7人減至2人。
據楊曬汝透露,除美的外,拓斯達近年來推行制造業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并成為行業標桿,原因在于國內大部分家電企業都愿意配合拓斯達搞生產自動化改造(通俗來講就是“機器人取代工人”),按照IHS的研究報告,2013年共有3.7萬臺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內地市場上銷售,是2012年的3倍。
對此,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認為,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背后的原因是企業對人工成本不斷攀升的焦慮:一方面是家電 企業越來越招不到大量的一線生產工人—每年春季招工大潮,總是傳出各大工廠各出奇招高薪聘人的消息,但仍難逃“用工荒”的命運。有的即便是招到了,也留不住:不是被其他工廠加薪挖走,就是這些工人們回家鄉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家鄉的就業機會也多了,又何必“背井離鄉”?并且,現在的90后、00后 工人與70后、80后相比,賺錢不是最重要的,相反會更強調個性和自由。
另一方面,家電企業面臨持續上漲的流水線工人工資成本。從以前的每人每月1000元~2000元的工資,到近兩年的每月3500元工資的增長速度,企業未來還將支付更多的人力成本。
當然,利用機器人作業也是需要一大筆成本的,除了機器人制造成本外,還需要安裝、定期維護、保養等等成本,甚至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這將是家電企業自動化改造的一大新需求。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