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模式向智能科技轉型的同時,中國制造的產品方向也變得更加智能化。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劉斌說,30年前誰家有一臺電飯煲已經很時尚了,可現在誰家沒有帶定時、預約、控制軟硬度功能的智能電飯煲,就已經out了。“因為人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需要"高智商"工業品為我們提供優質服務了。”
除生產加工類企業外,在深受“用工荒”困擾的生活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智能科技的應用也開始增多。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在展會現場,很多高端制造企業已經談起了對物聯網技術的暢想。
“如果說互聯網實現了信息之間的傳遞,物聯網則做到了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智能連接。”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拓斯達將致力于打通線上線下OSO整合營銷渠道,通過物聯網無縫對接工業4.0革命,今后的工廠有望不再需要人工監測、判斷和控制而實現“無人化工廠”、“無燈化車間”,從而融入自然和諧優美的工業文明中去。
國家早在2011年12月就印發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等,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的目標。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指出,物聯網的重點領域主要涉及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裝備、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和智能家居等方面。
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趨勢,也將一個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智能科技來了,人往哪里去?早在2011年富士康公司宣布百萬機器人計劃時,就有人擔心機器人會不會取代打工者,就業會不會受到影響。
“其實勞動者完全不必擔心。畢竟智能科技只會輔助和服務人類,而非替代人類。”谷唐咨詢董事長李明說,用智能科技將人類從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是為了讓人有更多閑暇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自身的文明和修養,并在此基礎上去做更富挑戰性和創造性的工作,最大限度激發自身潛能。
以裝備制造業為例,阮明聰說,人工從生產線上替換下來后,應該更多地去從事產品研發、設計,售后服務、品牌運營等工作,實現中國制造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