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公布了7月份中國汽車市場銷售情況,遺憾的是,在各種限購政策以及被合資品牌蠶食份額的情況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連續11個月下滑,其中轎車市場占有率跌破20%,為近5年來最低。
在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看來,“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經過十幾年高速發展,中國的汽車工業取得了看似不錯的成績,年產銷總量連續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代表本國汽車工業制造水平的自主品牌為何會出現如此狀況?
占比持續下滑
公開數據顯示,7月份自主品牌汽車共銷售46.9萬輛,環比下降17.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4.6%,占有率比上月下降近1.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超過0.6個百分點。而當月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占有率更是跌破20%,比上月下降3.3個百分點至17.7%,已經大幅低于德系品牌10多個百分點。
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汽車銷售情況來看,國內近20家主流自主品牌車企百余款車型,上半年共銷售轎車136.82萬輛。在眾多外國品牌中,僅德國大眾上半年在中國市場銷量就超過180萬輛。業界驚呼“百余款自主品牌車型銷量抵不上一個大眾。”
其實,在過去4年中,雖然中國的汽車市場產銷數量均保持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卻一直呈現下降趨勢。統計顯示,2010年~2013 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分別為33.8%、31.3%、30.8%、29.9%。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未來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仍將會呈現加速下探趨勢。
與自主品牌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國外汽車品牌市場占有率逐步走高,歐系品牌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20.8%升至今年上半年29.3%,美系品牌從2009年的11.2%升至14.8%,韓系品牌從2010年的9.2%升至10.4%。
遭遇內外夾擊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多年來“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實際上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合資品牌汽車的普及反而讓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失去了向上發展的途徑。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合資品牌更多介入中低端市場,憑借著質量和品牌優勢,讓自主品牌汽車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進一步擠壓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
目前來看,合資品牌汽車價格依然要高出自主品牌不少。據長安汽車副總裁朱華榮介紹,自主品牌在主流細分市場與合資車型的均價差在45%以上,“如果合資品牌汽車進一步下探市場,自主品牌的情況將會更糟。”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直言,自主品牌處于最艱難的時刻有四點原因:第一,以前自主品牌消費主力市場在三四線城市,但是這幾年這些市場開始消費升級,消費者逐漸傾向選購合資品牌;第二,合資品牌向更低級別的細分市場快速下探;第三,隨著核心城市的限行、限購,導致用戶產生一步到位的消費心理;第四,自主品牌整體的競爭能力仍然不夠。
多年來自主品牌汽車采取的“逆向開發”也開始嘗到了苦果,產品低價低質飽受消費者詬病,導致品牌提升乏力,低端成為其代名詞。當合資品牌和合資自主品牌大舉進攻自主品牌固有的三四線市場和10萬元以下產品市場時,自主品牌只能節節敗退。
還有業內專家認為,中國的自主品牌起步較晚,比起外資品牌及合資品牌,在技術積累方面薄弱,資金支持方面也存在不足。自主品牌汽車的推廣以及售后服務還遠遠無法與外資品牌以及合資品牌在市場上進行正面抗衡。
董揚也認為,自主品牌遭遇國內銷量與出口均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除了合資品牌產品線不斷下探擠壓自主品牌外,自主品牌缺乏足夠的品牌競爭力,這一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自主品牌面臨嚴峻考驗,應該從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合資中,中方要吸取經驗,提高品牌自身的競爭力,而不能過于依賴外方。”
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說,一些部門和企業,搞合資目的短視化,只看中短期利益,而對于怎么通過合資形式去發展本國自主品牌考慮不足。“外國公司拿出一個車型,就有多家國內企業爭相搶奪,哪還有條件去談技術引進?”朱華榮說。
需要頂層設計
自主品牌汽車該如何突圍?在業內人士看來,必須對自主品牌汽車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考慮。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數量多、車型多、銷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市場亟須整合。從銷量來看,國際大品牌汽車的月銷量多在幾十萬輛,而鮮有自主品牌汽車月銷量能超過3萬輛,大部分車型月銷量都難以過萬輛。
汽車行業專家陳光祖認為,高層要研討制定一項汽車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近年來,汽車產業缺少一種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特別是進入信息年代,汽車產業已經走向全社會化、全球化,如何加強汽車產業與信息產業及高科技產業融合非常關鍵,要加強共性的基礎研究,加強核心技術建設,這是造就汽車產業本質上進步的重大動力。”
目前,國內汽車行業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汽車是一個需要長期技術積累的行業,應從國家層面制定長遠規劃,讓自主品牌汽車集中力量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幫助自主品牌迅速提升質量,提高品牌影響力。
實際上,我們的鄰國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20多年前,韓國汽車同樣以低質、山寨著稱,但是一方面企業努力發展,與此同時國家給予了持久的支持,幫助韓國汽車迅速發展起來。
董揚也認為,自主品牌大多未形成規模,相當一部分處于虧損或微利經營的成長階段,需要時間和政策環境營造成長空間。
自主品牌汽車還需要從自身找原因,以往所采取的“抄襲”已經不可持續,加大研發的投入,開展自主創新是必由之路。從目前市場表現比較突出的幾家自主品牌來看,重視研發和質量是企業獲得更多利潤的基礎。比如長安汽車在自主品牌汽車銷售方面,遠遠好于其它企業。據朱榮華介紹,長安汽車每年在自主品牌方面的研發投入都超過其銷售收入的5%,遠遠高于其它企業的2%,去年僅這一項就超過了10億元。
如果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不能夠盡快突圍,那么最危險的時刻還在后面。正如朱華榮所預測,也許5年之后,會有半數自主品牌車型消失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