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業界熱炒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對賭,絕大多數迷戀互聯網的人均看好小米,并且將這場對賭看成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實力較量。
我沒用過小米手機,不敢妄言,但根據網友總結得出如下結論,優點是速度快,兼容性好;缺點是做工粗糙,售后服務差。當然,還有一點是經常缺貨,究竟是饑餓營銷,還是制造跟不上?不得而知!如果網友所言屬實,那以上特點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小米的網絡優勢和制造劣勢。雷軍一定試圖用先進的互聯網思維和營銷模式彌補制造短板,可結果并不盡人意,因為制造是硬功夫,來不得半點虛。
面對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強勁發展勢頭,各國均欲占據制高點。美國人忙著搞互聯網金融,中國人醉心于互聯網電子商務,而只有嚴謹的德國人將其與傳統工業結合,創造性地提出“工業4.0”。
在工業4.0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網絡化的生產和數字化的制造正在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所以要把現實的制造和虛擬的呈現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現實與虛擬生產相融合得益于創新的軟件和強大的硬件。同時,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這些技術都會用到工業4.0當中,但是工業4.0的范圍又超過了這些技術本身。
很顯然,德國人是將互聯網等新技術作為手段來持續強大自身的工業文明,再執全球制造業之牛耳。中國制造業過去幾十年獲得一定“成功”,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種因投資和出口帶動的高速增長如今面臨巨大挑戰:一是比較優勢不再;二是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三是無法可持續發展。著名趨勢研究專家時寒冰先生認為,正是將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作為支柱產業發展才導致了過去十多年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虛假繁榮,如果再不反思轉型,中國創造無異于癡人說夢!
不過,中國已有一定工業基礎,如果我們能利用好新的互聯網技術,用自動化手段達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則可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否則,如果只一味地強調互聯網等虛擬經濟,甚至作為支柱產業,而不在中國制造的研發創新上下功夫,則極有可能重蹈當年彩電業的覆轍。
當年以長虹為首的國產彩電巨頭通過浴血奮戰將中國彩電業的市場奪回到國內企業手中后,彩電廠商們儼然以民族英雄而自居,成功使得它們始終相信自己的成本-價格戰略,卻并未投入核心部件的研發,從而喪失了自主調整的時機,導致年產近億臺的國產彩電卻沒有一顆“中國芯”,依然受制于人且付出巨大代價,豈不悲哉!
即便原來運用“微笑曲線”原理將制造業大多放在海外的美國,近年來也重建高端制造業,而這一舉措使其較快走出危機。我們今天依然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如果不重建強大的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而只是一味幻化新經濟的未來,即使再神奇的互聯網模式也最終成為海市蜃樓。
因此,所謂格力與小米的較量,不是傳統經濟與新經濟誰打敗誰的問題,而該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相互借鑒融合并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否則,二者皆為輸家!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