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敢如此講,是因為其所在的IIC就是最近由IBM、思科、通用電氣和AT&T組建的工業互聯網聯盟(IIC),業界普遍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工業互聯網界最大的一次新聞事件。據悉,工業互聯網聯盟采用開放成員制,目標是建立一個打破科技壁壘的團體,以更好地推動大數據在現實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間的整合。
理想是如此的豐滿:工業互聯網聯盟將致力于發展一個“通用藍圖”,使得各個廠商設備之間可以共享和傳輸數據。也就是說,一旦標準建立起來之后將有助于硬件和軟件開發商創建與物聯網完全兼容的產品。
其實,工業互聯網聯盟就是試圖為物聯網建立標準的組織,因為物聯網又熱了起來。富士通研究所指出,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以上的裝置與網路連接。思科也認為:下一輪生產力浪潮將伴隨物聯網 (IoT) 出現。在接下來“萬物互聯”的 10 年里,私營領域可以實現的價值增長高達14.4萬億美元。
實際上,10年前物聯網的概念就已很熱,但由于較長時間沒有真正“落地”而成為“空中樓閣”,更無法實現智慧。因為物聯網并不只是IT的事,比如:實現設備管理智能化那就是工業自動化廠商的強項。只不過,原來掌握標準的自動化巨頭也是各自為政,互不兼容,讓人眼花繚亂的現場總線標準就很能證明這一點。
還好,在IT與IA(工業自動化)的逐步融合過程中,工業以太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這一困境逐步改變。巨頭們開始尋求“互聯”:IT最發達的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近水樓臺先得月,與思科結成戰略合作伙伴,提出“互聯企業”概念,即人員、車間系統和企業應用之間可以實現大量的合作,這種互聯機制促進協作的同時也提高整體生產力和可持續性。傳統制造業強國德意志不甘落后,提出“工業4.0”,工業巨頭西門子著力打造制造業的未來,并推出全集成驅動系統(IDS),其采用三重集成理念--橫向集成、縱向集成和全生命周期集成,將驅動系統的每一個部件都集成到整個驅動鏈和自動化控制系統中,并涵蓋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全球能效管理專家施耐德電氣同樣強調“全生命周期服務”,并表示在工業發展的全新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都將被廣泛應用于客戶服務。
盡管如此,新的工業信息壁壘依然存在,工業信息融合的障礙仍然很大,這就是為什么思科物聯網業務集團副總裁Tony Shakib 表示:“大家都想要控制一切,但IIC給大家的信息是,我們必須一起來玩這場游戲。”
說白了,物聯能否智慧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能否形成一個大家都遵守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當前還未形成統一的國際標準情況下,中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機會制定自己的標準,從而使得中國能夠在這輪物聯網浪潮中占得一定先機。
回到文章開頭,即使智慧物聯在全球實現,MH370并不見得很快找到。因為再完美的技術,都可能因為政治利益博弈而變得毫無用處,不是嗎?
因此,我更樂見智慧物聯開出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等絢麗花朵,讓更多先進技術實現我們更美好的生活。因為,智慧物聯最終是為人服務的。人的本職是生活,而不是生存(美國作家杰克·倫敦語)。不是嗎?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