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別全球IT界精神偶像喬布斯之后,一則國內新聞格外刺激著關注中國新能源開發建設的人們的神經。就在
單從此次酒泉發生的事故原因來看,雖然目前整件事件仍處于內部調查的階段,但公眾輿論爭論的焦點在于,該事故最終會被認定為生產安全事故還是質量事故,問題的性質不同,責任的劃分也自然有異。然而,不走運的是,此次事故涉及到的兩家企業早前都曾有過“不良紀錄”,這也使得整個案件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
其實,從辯證學的角度來講,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人們開始注意到為什么近年來中國風電建設會出現這么多的事故時,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之路。簡而言之,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一日千里”,想必并不夸張。得益于全球各國政府對新能源開發的大力倡導,以及中國政府于2005年2月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后續一系列政策的扶持,近幾年來,國內風電行業經歷了連續五、六年的翻番增長,光伏行業也經歷了2009年和2010年巨大的市場需求,雙雙急劇擴大產能,一批新能源行業的領先企業紛紛在國內外股票市場中成功上市,中國也一舉成為了“全球風電大國”。但實際上,在一片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卻是潛藏的危機,一方面是產能的迅速擴張、加上低水平下的重復建設,造成產能的相對過剩,低價競爭白日化;而另一方面,則是這類新興行業的監管機制、核心技術研發、人員技術能力、產品品質保障等環節嚴重滯后,甚至脫節,這些也為各種事故的頻發埋下了隱患。
要真正梳理清楚現階段中國新能源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確實是一個宏觀、龐大而錯綜復雜的課題,也并非本文的原意。身為自動化行業的專業媒體人,我們更為關心的是,近年來,風電、光伏這些新能源領域逐漸成為了業內許多廠商未來計劃開發的重點行業之一,面對這個還正處在成長期的應用市場,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今年8月,針對近年多起風電機組的質量事故,國家能源局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表示:“目前風機價格競爭非常殘酷,與此同時,很多關鍵部件比如軸承、變頻器、控制系統等,國內企業沒法自己做,有的企業甚至連電機都從國外買。在這種情況下,主機企業因為要降低成本,所以采購便宜部件,導致了風機質量的下滑。”從風力發電機組的成本構成來看,自動化產品(含發電機、齒輪箱、變流器和伺服產品等)占到了較大的比例份額,直接關系到整體機組的運行質量,換句話說,要保證風機的高品質,就必須提供高品質的核心部件,這對于中國自動化設備制造行業來說是一次新的考驗。
在當前國內新能源市場開始回歸理性思維之際,也提醒著我們,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付出額外艱辛的努力,不但要求要有不斷突破技術難關的決心,同時,也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腳踏實地,認真做好基礎研發,把產品品質做到極致,將真正應用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做負責任的自動化行業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