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生,有三個轉折決定了我的命運。
第一次轉折是1960年春節,12歲的我隨父母從遼寧的農村盲流到黑龍江省雞西市,那是否就是解放后中國農民的第一次進城打工,我無法考證,但那一段清苦和屈辱的邊城歲月不只形成我頑強掙扎的性格,而且也改變了我后來的人生路徑,如果繼續在農村則難說我后來的命運如何;
第二次轉折就是1973年從下鄉的綏化農場局到清華大學上學。清華那一段不太正常的學習生活在知識上談不上得到了多少,但清華那三年多的確讓我大開眼界。清華深厚的底蘊和"行勝于言"的校風對我后來的為人做事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計算機專業雖然沒有成為我后來賴以生存的飯碗,但卻也對我產生了以下影響:做事精確,工作高效,管理嚴格。另外清華的榮譽也讓我一生做事不敢懈怠,唯恐有辱清華的名聲;
第三次轉折便是1987年從中科院計算中心毅然辭職下海,選擇了比較適合我的性格、興趣同時決定了我這一輩子的最主要的工作一一企業管理,幸運的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二、三十年,在每一個具有階段代表性的企業中我都找到了發揮自己才智的機會和舞臺,如四通,華為,利德華福,金風科技等。
要說最初的理想,至今也還殘存著,為官一方,造福百姓,流芳萬世。這一愿望在87年決定下海時便已經斷絕了,而且至今對于當年的決策感到慶幸。我的黨費已經多年未交,也是在標明一種態度。偶然與人談起社會現狀,我還會有蠢蠢欲動的想法,發出"我來做也許不至于此"的感嘆,也只是感嘆而已。不是不能為,而是不可能為也。
有人多次問我為何不自己做老板、辦企業?我只能說,性格使然,機會使然,命運使然。即使有機會,我也不會甘于像一個守財奴一樣一輩子守著自己那一攤子事,失去更多的機會、景色、自由與快樂。相較之下,我走過的路也許正適合我的性格與追求。人生一場不過是尋找一個適于自己表演的舞臺,至于舞臺是否一定自己來搭,有可無也可。至于辦自己的企業可以賺大錢的想法,我似乎沒有一些人不那么強烈。從最初的養家糊口到后來的不愁溫飽,我已經十分知足。我不認為錢的多少就代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大小,也不想讓自己的后代只有靠我的遺產才能活下去,即使不辦企業我其實也可能賺更多的錢,但這樣的機會我都一次次丟失了,有過遺憾,但沒有后悔過。在這一點上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愿為也。
在不知不覺中,人生竟過去了一個甲子。想一想這輩子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個人的理想和"解放全人類"的宏圖大愿早已無法實現,所能做的不過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創造價值更創造快樂。做事盡心、盡力,做人無愧、無憾。想一想我的同輩們還在為生計掙扎,他們的孩子上學都困難,有的連飛機沒有做過,出國看看更談不上,我就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從不敢得意和忘形。內心脆弱,有時會因各種感動而流淚,僅此而已。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